步步為營,攻破氣場保護圈
明代洪應明在《菜根譚》中有言:“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生活中,我們也在的行事規則:一下子向他人提出一個較高的要求,對方一般很難接受,而如果逐次提出要求,不斷縮小差距,對方就比較容易接受。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尤其是需要對方幫忙時,都適用同樣的道理。步步為營,才能慢慢走進對方心裏。
一個人一旦先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後,他原來完整的氣場“玻璃窗”就被敲開了一扇,接下來其他人就很容易緊跟著提出更多的要求,打破更多的“窗戶”,而你也很有可能在心理慣性的支配下答應不少原本不能接受的要求。
每個人都有一個無形的氣場保護圈,也被稱為“安全範圍”。一般情況下,人們在自己的安全範圍裏活動就會覺得很安全,而且這個安全範圍隻有自己最親近的人才可以接近。而對於陌生人來講,當你處於他的安全範圍之外時,對方不會產生警惕和戒備心理;如果你走進他的安全範圍之內,對方就會感覺到不安,並試圖拉開你們之間的距離。
我們在辦事的時候,要想消除對方的警戒心,縮小彼此的心理距離並不難,隻要你善於利用“破窗效應”,就能逐步接近對方的氣場空間。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德曼與弗雷瑟曾做過一個經典而又有趣的實驗:
他們派了兩個大學生去訪問加州郊區的家庭主婦。首先,其中一個大學生先登門拜訪了一組家庭主婦,請求她們幫一個小忙:在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這是一個社會公益事件,而且非常容易,所以絕大部分家庭主婦都很合作地在請願書上簽了名,隻有少數人以“我很忙”為借口拒絕了這個要求。
接著,在兩周之後,另一個大學生再次挨家挨戶地去訪問那些家庭主婦。不過,這次他除了拜訪第一個大學生拜訪過的家庭主婦之外,還拜訪了另外一組第一個大學生沒有拜訪過的家庭主婦。與上一次的任務不同,這個大學生拜訪時還背著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大招牌,請求家庭主婦們在兩周內把它豎立在她們各自院子的草坪上。
實驗結果是:第二組家庭主婦中,隻有17%的人接受了該項要求,而第一組家庭主婦中,則有55%的人接受了這項要求,遠遠超過第二組。
通過這個實驗可以發現,答應了第一個請求的家庭主婦表現出了樂於合作的特點。當她們麵對第二個更大的請求時,為了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樂於助人的形象,她們就會同意在自家院子裏豎一塊粗笨難看的招牌。
可見,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小要求之後,如果他人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個更高一點的要求,那麼,這個人就傾向於接受這個要求。這樣逐步提高要求,就可以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有許多利用這種效應的例子。例如,男孩在追求自己心儀的女孩時,並不是“一步到位”地提出要與對方共度一生,而是通過看電影、吃飯、一起遊玩等小要求來逐步達到目的。一個推銷員,當他敲開門跟顧客進行交談時,其實,他已經取得了一個小小的成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能夠說服顧客買一件小東西,那麼,他再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就很可能被滿足。還有,我們小時候向家長提要求,比如“可不可以吃顆糖果”等,當媽媽答應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那可不可以喝一小杯果汁呢?”媽媽通常也就會答應。這一切,無非是先打破一扇窗,再順勢打破其他窗戶的破窗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要向他人提出一個比較高的要求時,如果直接提出,可能很容易被拒絕;如果先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一旦對方答應,再提出較高的要求,就會有更大的被接受的可能。因此,如果此刻你有什麼請求或要求向他人提出,不妨運用破窗效應。
擊中對方弱點,扭轉乾坤
薇薇很討厭兩種人,一種是很囂張的人,一種是非常囂張的人。
現在薇薇麵前就有這樣一個非常囂張的人,可是薇薇卻不能把自己的厭惡表現出來。因為對方是他們部門極其重要的一個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