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的策略
要想方圓做人,就要放下身段,要克服自己完美主義的心理障礙,正確認識自己,勇敢麵對社會、麵對他人,走向圓滿成功的人生。
年輕人不宜頭腦發熱,收聲斂氣不張揚
達·芬奇曾經說過:“微小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則使人謙遜,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舉頭向天,而充實的禾穗則低頭向著大地,向著它們的母親。”30歲前的年輕人要知道,謙遜不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你無往不勝的要訣,因為溫和謙恭的態度常常會讓別人難以拒絕你的要求。這也是巨大收獲的開始,正如亞裏士多德所說:“對上級謙恭是本分,對平輩謙遜是和善,對下級謙遜是高貴,對所有的人謙遜是安全。”
《荀子》中記載了一段故事:
有一天,孔子參觀魯國的宗廟,留意到一種叫“欹器”的裝水容器,便叫弟子倒水進去。水一倒滿,欹器立刻翻覆。孔子看了,便感慨地說:“啊!是裝滿就會翻覆的東西。”
《菜根譚》中有句話說:“欹器以滿覆。”也是告誡人不可太自滿,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就是這個道理。《易經》亦雲:“人道惡盈而好謙。”你足以豪氣萬丈,但絕不能傲氣半分,縱然有超人的才識,也要虛懷若穀。
30歲之前的年輕人頭腦容易發熱,妄自尊大。他們往往充滿夢想,隻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堅信隻有自己才是正確的;他們從來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勸告,認為采納了別人的意見就等於是對自己的否定和貶低。這些人其實是典型的外強中幹,他們的固執恰恰證明了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強者,正因為心虛,所以他們才不願服輸。殊不知,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蠢。
有一位將軍,在大軍撤退時總是斷後,回到京城後,人們都稱讚他很勇敢,將軍卻說:“並非吾勇,馬不進也。”將軍把自己斷後的無畏行為說成是由於馬走得太慢。其實,在人們心目中,“馬走得太慢”絕對無法抵消將軍的英雄形象。
那些深諳做人之道的人,大都是在社會群體中能夠擺正自己位置的人,而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高人一等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有時我們的煩惱來自於我們有顆狂妄自大的心。一個人如果妄自尊大,把誰都不放在眼裏,一切皆以自我為中心,那麼他一定會一天到晚被煩惱重重包圍著。若一個人太自負,就很容易陷入一種莫名其妙的自我陶醉之中,變得自高自大起來,他會無視所有人對他的不滿和提醒,終日沉浸在自我滿足之中,對一切功名利祿都要捷足先登,這樣的人反而永遠得不到人們對他的理解和尊重。
有些高傲過頭的人甚至達到了飛揚跋扈的地步。他們往往隻看重一點兒近利,得到一點兒非分的好處。卻不知他們仗勢欺人,終將“欺”己,而且還會失掉很多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別人的支持。
藍玉是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戰平定邊疆有功,被封為涼國公。但是藍玉為人驕橫,霸占民田、廣蓄莊奴,有許多義子仗勢欺人。朱元璋對其多次申斥。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控藍玉“謀反”。藍玉全家被殺,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達15000人。
自傲者對自我失去了客觀評價,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唯我最大,舍我其誰,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架勢,以顯示自己偉大的魄力和氣度。可是靠說空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人們尊敬的是那些腳踏實地幹實事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謊話專家。其實越偉大的人越會謙卑待人,人們也越會敬重他。
所以,年輕人在別人麵前一定要多一點謙虛,少一點炫耀,尤其不能在失意者麵前炫耀你的得意,因為或許有時候,你的得意往往會襯托出別人的失意,甚至會讓對方認為你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便是嘲笑他的無能,讓他產生一種被比下去的感覺,這會使失意的人更加惱火,甚至討厭你。
生活中,還有一些人總認為自己比別人技高一籌,事事比人強。這樣,他們就總喜歡把得意掛在嘴上,逢人便誇耀自己如何如何能幹,如何如何富有,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甚至沒有顧及當時的聽者是不是一個正處於人生低穀的人。他們誇誇其談後總以為就能夠得到別人的敬佩與欣賞,而事實上,別人並不願意聽你的得意之事,自我炫耀的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王昭的母親就是一個喜歡炫耀的人,不論誰到她家去,椅子還沒有坐熱,她就把自己家值得炫耀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告訴人家,說話的表情還是一副十分得意的樣子。王昭一個同學的父親下崗了,經濟上有點緊張,他母親知道了,非但沒有安慰人家,反而對這位同學的父親說:“我家老頭子每月工資3000元,我們家花也花不完。”她女兒給她買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因為很值錢,她就跑到人家那裏去炫耀:“這是我女兒在上海給我買的衣服,猜一猜多少錢?一千八百塊呢!”說完,臉上露出得意的表情,意思是:怎麼樣,買不起吧。就因為她的這個毛病,現在到她家裏去的客人越來越少,因為沒有人願意聽她的長篇大論,充當她炫耀自己的陪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