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的部將們都認為他老昏頭了,胸無大誌,整天隻想著替兒孫置辦產業。麵對眾人的不理解,王翦說:“你們說得不對,我這樣做是為了解除我們的後顧之憂。大王生性多疑,為了滅楚,他不得不把秦國全部的精銳部隊都交給我,但他並沒有對我深信不疑。一旦他產生了疑念,輕者,剝奪我的兵權,罷免我的官職;重者,不僅滅楚大計成為泡影,恐怕我和諸位的性命也將難保。所以,我不斷向他要求賞賜,讓他覺得我絕無政治野心。因為一個貪求財物、一心想為子孫積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會想到要去謀反叛亂的。”秦王政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沒有異心,放心地讓他指揮60萬大軍,發動滅楚戰爭。僅用了一年多時間,王翦就攻下了楚國的最後一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熊負芻,兼並了秦國最大的對手楚國。
王翦為打消秦王政的疑心,不惜自損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賞賜,使部將以為他老昏了頭,但卻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會造反,從而全力支持他對楚作戰,從而使王翦無後顧之憂,一舉滅楚。
胸懷大目標、想幹大事業的年輕人,更要忍讓為先,遇事不逞一時之意氣,與人不爭一日之短長。中國的漢字具有極強的象形性和會意性。你看忍耐的“忍”字,是心上置一刃,刀尖刺在心上,可見,忍受是怎樣的艱難,忍者又是何等的痛苦。然而“忍”又是安身立命的一大必要的功夫,古人雲:“忍得一日之氣,免得百日之憂。”有些事帶有偶然性,此一時、此一事忍過去,也就一了百了。如果像張飛這樣血氣方剛,一遇有不快之事便放鬆自製、率性而為,一旦發生衝突,不僅當時的場麵難以收拾,還可能引禍上身。讓自己再心平氣和一些,別讓情緒成為別人借以傷害你的“暗器”。多一些審慎,便不會掉入別人為你設計的情緒圈套當中。所以,我們要學會從大處著眼,成就大事。凡事要抓大放小,不要斤斤計較,要有大度量,大手筆,必要時候要學會自貶身價,因為有時候,“失去”隻是“得到”的另一個名字。
忍耐和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同時讓自己正視得失,當然是為了以後能夠更好地獲取。所以,隱忍著自損聲譽、扮豬吃虎的人,本身都是老虎樣的英雄人物,甚至有人為達到某種目的,故意裝呆扮傻使人家上當。這些方法運用到實際的處世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掩藏動機,把心誌深深地藏在心底,讓人不能覺察,去迷惑別人。古往今來,因此而成大業者的事例不勝枚舉。
常言道,功成身退天之道,是指一個人能把握住機會隱退,是一種做人的智慧。然而,忍卻功名,急流勇退,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自古以來就有“功高蓋主”“兔死狗烹”的說法。因此,很多聰明人在成功時急流勇退,在輝煌時退向平淡,表示自己不想再露鋒芒,免得從高處摔下來。而那些不知進退的家夥,當然就難有好下場。這種功成身退的精神,其實也是一種看透得失的隱忍心。
低頭的策略
隱忍自損,以此迷惑對手的最高境界,就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勢而為,使自己的行為和決策不顯得矯揉造作,同時,自己也表現得不施巧計不炫其技,最好總是表現出一幅大智若愚的樣子。適當選擇時機,表現出弱勢或者負麵的一麵,以此降低我們成為別人樹敵對象的可能性。
不逞一時之強,而以不爭為勝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的意思是,正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人能與他相爭。
可惜的是,兩千多年來,能參悟和運用這一箴言的人如鳳毛麟角,尤其是30歲前的年輕人。在名利權位麵前,往往爭得你死我活,結果大都落得個遍體鱗傷、兩手空空,有的甚至身敗名裂、命赴黃泉。
若人們都能學會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平常心不是“看破紅塵”,也不是消極遁世。平常心應該是一種境界,是積極的人生,是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時不樂,無時無憂。工作本極平常,敬業不衰,全力以赴,竭盡心智……
江南有一個大戶人家,家長是一個身體硬朗的老頭子。他有八個兒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這麼大一個家當總得交給一個兒子來管吧。可是,兒子卻有八個,管家的鑰匙隻有一把。於是,兒子們鬥得你死我活,不亦樂乎。這時,隻有一個兒子默默地站在一邊,隻幫老爺子幹事,從不參與爭鬥。爭來鬥去,老爺子終於想明白了,這把鑰匙交給這群爭吵的兒子中的任何一個,他都管不好。最後,老爺子將鑰匙交給了不爭的那個兒子。
同樣道理,我們在日常交際中,對人對事也要善於製怒控慍。
歌德有一天到公園散步,迎麵走來了曾經對他的作品提過尖銳批評的評論家,這位評論家在歌德麵前高聲喊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卻克己忍讓,幽默地答道:“而我正相反!”
歌德一邊說,一邊滿臉笑容地讓到一旁。歌德的忍讓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也顯示了自己的心胸和氣量。
清朝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讓三尺。葉家見後,也主動退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人處世更應該棋高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