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上篇 30歲前,謙虛地低下頭,一點一滴地積累(2)(2 / 3)

容與忍往往是統一的,這不是懦弱,也不是個人做事原則的背叛,而是以退為進,在容忍中尋找事情解決的最佳方案。

常言道:“佛麵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可笑之事。”佛能如此豁達,如此容人之量,我們身為萬物之靈的人為什麼不能呢?人佛本一身。佛能,人也應該能!

低頭的策略

逞一時之強,以爭取勝,你能得到的最多隻是一時的蠅頭小利,而你失去的卻是別人對你的友好和包容,置自己於失道寡助的絕境,結果得不償失;寵辱不驚,韜光養晦,不貪圖一時之快,不以小不忍亂大謀,厚積薄發,你失去了一枚銅錢,換來的卻可以是一座金山。

慎言也是一種低頭,話說三分多思索

提起“劉羅鍋”——劉墉,人們腦海裏立刻出現了一個聰明機智、正直勇敢、不失幾分幽默的人物形象。他憑著自己的正直和聰明周旋於危機重重的封建官場,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但很少有人知道,劉墉也曾遭遇重大轉折,受到乾隆皇帝的申斥,本該獲授的大學士一職也旁落他人。究其原因,是因為劉墉未能保密,說話不周,釀成了禍患。

原來,一次乾隆談到一位老臣去留的問題,說若老臣要求退休回籍,自己也不忍心不答應。劉墉便將這話泄露給了那位老臣,而老臣真的麵聖請辭。乾隆大為惱火,認為這是劉墉覬覦補授大學士的明證,是“謀官”的明證,因而訓斥一通,將大學士一職改授他人。

從此以後,劉墉對自己的嘴巴管得嚴多了。

由此可見,言語謹慎對於一個人尤其是30歲前剛走出校門不久的年輕人來說,立身、處世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處世戒多言,多言必失。與世人相處時,切忌多說話,說話太多必然有失誤。說話隨便胡扯就會聽起來荒誕不經;說話繁瑣囉唆就會使人感到支離破碎,不得要領;說話不小心會招致禍患,行動不謹慎會招來侮辱,因此,君子處世應當謹慎。

武則天在《臣軌·慎密》中有言:嘴巴好比一道關卡,舌頭好比射箭的弩機。一句不妥當的話說出去,即使用四匹馬拉一輛車那麼快的速度也不可能追回來。嘴巴和舌頭猶如一柄雙刃劍,一句話說得不恰當,就會反過來傷害到自己。因為話雖然是自己說的,別人既然聽到了,你就無法阻止別人去傳播,由此所帶來的影響你根本沒辦法控製。劉墉由於說話不慎,而將到手的大學士丟了,這就是最好的明證。

“言多語失。”因此,我們說話應謹慎,舍棄那些不可說的話,即使是可以說的話也應該按需要的程度,能省則省。要知道,雖然有時你說話並無惡意,但對聽者而言,卻可能傷及他的自尊心。

諸多事實證明,話說得得體,則讓人高興;反之,則會讓人反感,甚至對你懷恨在心。就是表達同一個意思的話,出自兩個人之口,聽起來也有區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你自己信口開河,根本意識不到會傷害人,但別人卻認為你是有意的,你是故意想傷害他。很多不愛多說話的人,他內心並不是糊塗得無話可說,而是他明白話說多了鮮有不敗事的道理。

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光說不做、隻會說話不能付諸行動,久而久之,隻會讓人生厭。多說話往往給人以誇誇其談的印象,倒不如少說話,踏踏實實地多做實事則讓人感覺勤奮踏實,值得信任。一個人隻有做行動上的巨人,少言多思,才能取得成就。

司馬遷作為一代偉大的曆史學家,他在《史記》中這樣評價漢代名將李廣:“《論語》上說過,位居於上的人行為端正,不發命令,下屬也會效法他的行為去做;位居於上的人行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也不會有人遵照去做。這說的就是李廣將軍這類人。我見過李廣將軍,他誠信忠厚,簡直像個鄉下人,不善於談吐。可是當他逝世的時候,天下無論是認識的或不認識他的人,都因為他的死而哀痛不已。這是他忠誠篤實的品質取得了人們對他的依賴的緣故!”

“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還是很有道理的。

低頭的策略

少說話,多思考,多做事。並不是讓我們沉默寡言,而是要分清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動腦筋思考的。

低頭多忍耐,隱忍以圖強,負重以致遠

30歲前的年輕人,必須學會“忍耐”這堂課。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的煩惱和不愉快,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遇到煩惱和不愉快以後,我們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它呢?是一直被這個煩惱所困擾而生氣,整日沉浸在痛苦中,還是低下頭忍耐,甚至忘掉它,把煩惱和不愉快拋到腦後?

韜光養晦耐心等待,終會柳暗花明

耐心是30歲前的年輕人必須具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