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左手經濟學“聖經”,右手倫理學“法典”
2009年2月1日,溫家寶總理接受了英國《金融時報》主編巴伯的專訪。在談話過程中,溫總理曾多次提到並引用18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兩部著作——《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事實上,這已經是溫總理第六次在公開場合提到亞當?斯密了。
作為一個大國的總理,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國總理,為什麼會在當前這樣一個政治經濟大背景下,著力推薦200多年前的一個英國人的著作呢?亞當?斯密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會有如此大的魔力呢?
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於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柯卡爾迪(Kirkcaldy),父親在他出生前幾個月就去世了,母親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一個大地主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
幼年的亞當?斯密聰敏好學,14歲便進入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主修拉丁語、希臘語、數學以及道德哲學。1740年,他獲得了斯內爾獎學金(Snell exhibition),進入著名學府牛津大學學習,1746年畢業後回到故鄉柯卡爾迪。1748年,亞當?斯密開始在愛丁堡大學擔任講師,主講英國文學,幾年後又開始講授經濟學課程。1751年,他回到母校格拉斯哥任教授,主講邏輯學和道德哲學。在格拉斯哥大學任職期間,亞當?斯密公開發表經濟自由主義的主張,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學觀點。1759年,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論》出版。
《道德情操論》為亞當?斯密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使他躋身英國一流學者之列。在這本書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征,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係、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在2月1日的談話中,溫總理指出:“這本書(《道德情操論》)很長一段時間不引人注意,我覺得它的意義不亞於《國富論》。”其實與《國富論》相比,《道德情操論》給西方世界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對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另外,《道德情操論》對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對處於這場變革中的每個人更深層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並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大概也正是溫總理向國人推薦它的根本原因。
1968年,亞當?斯密開始著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1773年春,他攜帶已經完成的初稿前往倫敦,打算稍加潤飾便交給出版商出版,但他在那裏看到了許多新的資料,便決定繼續進行自己的研究。1776年,這部寫作曆時六年、修改三年的經濟學巨著終於完成。它的發表,標誌著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正式誕生。因此,世人尊稱亞當?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