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心,緊繃的弦
為心情掌舵
成功者大多比普通人懂得自製,因為在工作中鬧情緒是非常有害的。
毫無疑問,拒絕或忽視運用自製力的人,實際上是把好機會一個又一個地浪費掉。而且,最糟的是,他們本身並不知道錯過了這些機會。
一天,一個很有經驗的銷售員站在一家商店出售手套的櫃台前,和受雇於這家商店的一名年輕人聊天。年輕人告訴銷售員,他在這家商店服務已經快4年了,但由於這家商店的“短視”,他的服務並未受到店方的賞識,因此,他目前正在尋找其他工作,準備跳槽。在他談話時,有位顧客走到他麵前,要求看看帽子。這位年輕店員對這名顧客的請求不理不睬,一直繼續和銷售員談話,雖然這位顧客已經顯出不耐煩的神情,但他還是不理。最後,他終於把話說完了,這才轉身對那名顧客說:“這兒並不是帽子的專櫃。”那名顧客又問帽子專櫃在什麼地方。這位年輕人回答說:“你問那邊的管理員好了,他會告訴你怎麼找到帽子專櫃。”
其實,我們不難看到,4年多來,這個年輕人一直處在一個很好的機會上,但他卻不知道。他本來可以和他所服務過的每個人結成好朋友,而這些人可以使他成為這家店裏最有價值的人,因為這些人都會成為他的老顧客,而不斷回來與他交易。但是,對顧客的詢問不搭理,或是冷冷淡淡地隨便回答一聲,是抓不住任何顧客的。
偉大的生活基本原則都包含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經驗中,同樣,真正的機會也經常藏匿在看起來並不重要的生活瑣事中。我們能做的是調整心態,推動它。
你可以去詢問你所遇見的任何10個人,問他們為什麼不能在他們所從事的行業中獲得更大的成就。這10個人當中,至少有9個人會告訴你,他們並未獲得好的機會。你可以對他們的行為作一整天的觀察,以便對這9個人作更進一步的正確分析。你將會發現,他們在這一天的每個小時當中,正不知不覺地因為情緒作怪把自動來到他們麵前的良好機會推掉了。
一句箴言:機會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隻有聰明人才善於抓住它。
換個角度去看事情
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換個角度去看事情,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有一隻螃蟹住在小河邊,沒事的時候老喜歡在洞口看天。最近幾天經常下雨,每天雨後,螃蟹出來的時候總能看見天邊有一道彩虹。第一次看到彩虹的時候,螃蟹非常驚奇,它覺得太美麗了,第二次看到彩虹的時候,螃蟹很想擁有一條彩虹,漸漸地看多了,螃蟹就認為是它對彩虹的喜歡感動了上天,所以,每天彩虹都出來陪它。
螃蟹把自己得意的想法告訴了小蝦,小蝦可不太相信螃蟹的說法,因為小蝦從來沒見過彩虹。螃蟹見小蝦不相信,就叫小蝦一起去看彩虹,為了表示自己的說法正確,螃蟹還特地請了魚兒作證,最後螃蟹決定找個天氣好的日子和小蝦一起去見證彩虹。
這天風和日麗,螃蟹帶著魚和小蝦一起在那個洞口等待彩虹的出現,可眼看太陽都要落山了,彩虹卻一直未露臉。性急的小蝦有些等不急了,可螃蟹卻安慰說:“我以前天天看到,你放心吧,一定會出現的,今天可能時間還沒到!”
可直到最後,彩虹仍然沒有出現,大家隻好失望而歸。
彩虹總是出現在風雨後,螃蟹似乎並不明白這個道理,總覺得彩虹會一直出現在天邊。生活中,經常有人和螃蟹一樣自作主張,不善於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而且往往很有信心地堅持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想法常常會帶來一些問題。職場中必須學會隨時變化個人角度以取得真正的認可。
蕭伯納(英國諷刺戲劇作家)很瘦,一次他參加一個宴會,一位“大腹便便”的資本家挖苦他:“蕭伯納先生,一見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鬧饑荒!”蕭伯納不僅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哦,先生,我一見到你,就知道鬧饑荒的原因了。”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常規的救人方法是從水缸上將人拉出,即讓人離開水。而司馬光卻急中生智,用石砸缸,使水流出缸中,即水離開人,這就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
逆向思考就是將自然現象、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反向思考,如此往往能出現創新。
在一塊土地上種四棵樹,怎樣使他們之間的距離都相等?
答案是將其中一棵樹種在山頂上。找不到答案的原因是習慣於平麵思維,沒有建立立體的空間思維習慣,而現代化大都市的交通都是立體思維的產物。
認識對象、研究問題要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多學科、多手段去考慮,而不隻限於一個方麵,一個答案。
有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一家大公司做主管,老板很賞識他,每月給他的薪水有兩千多。對此別人都很羨慕,他也很感激老板的知遇之恩,於是便竭盡全力地為老板做事。工作之餘,他除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努力幫老板搞營銷策劃,為公司賺了不少錢,老板也並沒有虧待他,他的薪水不斷上升,三年之中已從兩千多漲到了四千多。
後來公司人員調整,有了一個部門經理的空缺。公司的同事都說這個位子一定是這個年輕人的,而他也認為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因為他的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名單公布以後卻出乎大家的意料,接任的是另外一個從哪個方麵說都比不上年輕人的員工。這個年輕人有點受
不了,他非常傷心,工作情緒也一落千丈。他覺得無論自己付出再多的努力,老板也不會領情。
後來因為情緒的關係,影響到了他自己的正常工作,老板已經警告過他,讓他以後要注意了。對此他很煩惱,便找他的好朋友訴苦。
他的好朋友聽了之後對他說:“其實很簡單,你隻要想到自己隻是一個打工的,而老板就是老板。在老板眼裏,你所有的努力都是應該的,如果你不是這樣努力,憑什麼拿這樣高的薪水呀!”聽朋友說完,這個年輕人望了朋友一會兒,便低下頭沉默不語。
第二天這個年輕人打電話告訴他的好朋友,說他已經想通了。想通之後,他還是和以前一樣努力工作,不再去想職位的問題了。幾個月後,老板任命他做了一個更為重要的部門的經理。
後來老板告訴他,本來上次想讓他擔任那個職位,可是又考慮用他會大材小用,以後還有更重
要的部門可能會更需要他,所以就安排了別人。他頓時恍然大悟。
他對好朋友說:“謝謝你,聽了你的話,不但使我得到了一個職位,還使我換一種角度去看事情。”
我們在實際的工作中是否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呢?如果是,請你想想這個年輕人的故事吧。
一句箴言:突破常規,從另外一麵看事情會有更多的風景。
放棄自以為是的念頭
覺得自己非常聰明,非常善於策劃,認定一個目標就不放鬆,小心,那可能是你的自以為是。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他們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想與他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發現麻布的那個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急忙跑到林中,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同伴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天忽然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透濕。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得動。那樵夫沒辦法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黃金的同伴回家去。
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過度的堅持,自以為是,會導致更大的浪費。
曆史上的永動機,就使很多人投入了畢生的精力,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一些沒
有勝算把握和科學根據的前提下,應該見好就收,知難而退。
一個人要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首先要有目標,這是人生的起點。但這個目標必須是合理的,即合乎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的,合乎社會道德的,合乎現實情況的。如果不是,那麼,即使你再有本事,千百倍努力,也不會獲得成功。
世間沒有什麼能比自以為是更愚蠢的了。適當的固執可能對事業有好處,一旦固執過了頭,就會變得心胸狹窄,敏感多疑了。
有兩兄弟,一個是畫家,另一個是醫生。那位畫家自以為是個天才,他驕傲而且暴躁,浮誇自負。他瞧不起自己的哥哥,認為他是個市儈和感情用事的人。雖然如此,他自己卻一點錢也賺不到,要是沒有哥哥周濟他,他早餓死了。
奇怪的是,盡管他外表笨拙粗野,卻畫了很多的畫,還舉行個人畫展,但每次隻能賣掉兩幅,從未超過此數。
後來,醫生去世了,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留給了他弟弟。那畫家在醫生的家裏發現了25年來他的被
無名主顧買去的全部油畫,最初他無法理解,經過一番考慮之後,他做出了如此解釋:那狡猾的家夥想作一本萬利的投資呢?
一句箴言:任何的目標必須合乎情況的發展,不然努力再多也白費。
如果不想累倒,那麼現在就開始放鬆
總有可以不快樂的理由,總有可以令人心煩的借口;但如果讓自己放鬆下來,一切都會恢複正常。
著名女長篇小說家鮑姆說,她小時候遇到一位老人,教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
那時,她摔跤傷了膝部和腕部,有個老人把她扶起。這老人當過馬戲班的小醜,他一麵幫她撣掉身上的灰土,一麵說:“你之所以會受傷,是因為你不懂得怎樣放鬆自己,你要把自己當成一隻舊襪子一樣鬆弛。過來,我教你怎麼做。”
那個老人教鮑姆和其他小孩子怎麼跑、怎麼跳、怎麼翻跟鬥。他不停地強調:“把自己想像成一雙鬆垮垮的舊襪子,你就一定會放鬆下來!”
其實,不必費力要求自己放鬆下來,你完全可以隨時隨地放鬆自己,口裏不斷重複:“放鬆……放鬆……再放鬆……”你可以感到一種活力在體內升騰,溢遍全身,你會覺得自己沒了壓力和緊張,像小鳥般輕鬆自如。
丹尼爾?喬斯林說過:“我不以自己疲倦的程度去衡量工作績效,而是應該看我有多不疲倦。”他說,“當一天過完而我感到特別疲倦時,或者是感覺我的精神特別疲乏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一天在工作的質與量上都做得不夠。”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懂得這個道理,那麼,因過度緊張所引起的高血壓或憂鬱症的死亡率就會迅速下降,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住院了。
消除或者說避免疲勞的另一個好辦法就是喜歡上你現在所做的事情。下麵讓我們看看艾麗絲的例子。
艾麗絲是一位公司職員,一天,她回家時顯得疲憊不堪,有氣無力,不想吃飯,隻想上床睡覺。
突然電話鈴響了,是男朋友邀她去跳舞!艾麗絲的眼睛一亮,整個人變得神采飛揚。她衝上樓,換好衣服興衝衝地跑了出去,一直瘋玩到淩晨三點才回家。她看起來沒有一絲倦意,竟然因興奮過度而難以進入夢鄉。
艾麗絲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足以說明:心理的疲憊比生理上的操勞更易使人產生疲倦。幾年前,喬瑟夫?博馬克博士在《心理學檔案》上發表了一篇實驗報告,闡述了對當前事務的乏味是如何導致疲勞的。他讓幾個學生做一係列音調乏味的試驗,結果學生們都感到不耐煩,並且有人抱怨頭痛、坐立不安,有些人甚至覺得胃裏難受。這些學生還做了新陳代謝的檢測,檢測結果表明:當人們感到疲倦的時候,身體血壓和氧的消耗量明顯降低,而當工作較為有趣和富有吸引力時,身體新陳代謝就會加快。
我們的疲勞往往是由憂慮、挫折、不滿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由於工作。往往正是因為壓力帶給我們焦慮、挫折感,最終導致我們疲勞不堪。
《演戲船》裏有一句頗有哲理味道的插曲:“能夠做自己樂意做的事,這種人是幸運的。”是的,這些人總是有更多的活力,而又沒有憂慮的疲勞。有興趣就有活力,要知道,和愛嘮叨的人同行一小段路要比和知心好友同行十公裏還累人呢!
下麵是速記員維莉小姐就這一問題講述她的感受。她說道:
“我的辦公室裏有四位速記員,一天,某部門的助理非得要我把一封長信重新打一遍,他說,如果我不做,他就找別人去做!我真氣壞了,不得不重新打一遍,因為我擔心別人會趁機取代這個位置,我隻好假裝自己喜歡工作——這樣一想,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我真的開始有點喜歡它了。一旦我喜歡自己的工作,效率就能提高。後來,某部門主管需要一名私人秘書,就選上了我——因為他說,我總是充滿熱情地去做額外的工作!這種心態的改變所產生的奇妙的力量,實在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大發現,也的的確確神奇無比!”
著名的廣播新聞分析家卡騰本年輕時曾有一段成功的推銷經曆,他雖不懂法語,卻能將一種立體幻燈機成功地在法國推廣。卡騰本曾對渴望成功的青年人說道:“我們常常覺得運動對身體很重要,以致還沒睡醒就起床到處活動。其實,我們更需要的是精神、心智上的運動,以便促使我們將成功的計劃付諸行動。所以,每天不妨給自己說些鼓舞信心的話。”
這個道理在心理學上是絕對正確的。18世紀以前,馬可斯?奧瑞裏亞斯在《沉思錄》中有這麼一句話
:“生命是由思想組成的。”這句話在今天也仍然是至理名言。
每天多跟自己交談,可以啟發我們思考什麼是勇氣和幸福,什麼是平安和力量;每天跟自己談些充滿感激的事,這樣,你心靈的天空就會無比廣大,溢滿歡樂。
一句箴言:對自己的心靈和善友好,有一天你會發現心情會比從前要好很多。
抓住現實的時光
現在是最實在的,永遠不會背叛你的存在,過多的浪漫隻會讓你在空想中變老。
今天想明天,真到了明天卻又在懷念昨天,到什麼時候才能麵對現實呢?
有時間時沒有錢,有錢時沒有時間,錢和時間都有了的時候卻又沒有了好身體。今天想明天,真到了明天卻又在懷念昨天,到什麼時候才能麵對現實呢?
曾經有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孩給一位老師寫過這樣一封信:“我白天要上班,晚上要上夜大自考班,整天好像是緊張充實,又像是渾渾噩噩,我沒有時間去看清晨的日出和彩霞,晚上與星星談心,駐足於草坪花叢聽花草生長的聲音。我幻想著有一天我能放下這一切的俗務,到海南到西雙版納到夏威夷去度假,那時我該有多快樂……”
在給女孩回信時,那位老師這樣說道:“你的幻想是很美麗的,足以讓世上的大多數人動心,但也許它實現的機會很小。其實要享受生活、要快樂並不需要那麼多的附加條件,你現在完全可以做得到。你雖然很忙碌,但完全有時間有條件滿足你與太陽、星星、花草的約會,不要把這些享受留待明天。隻要你今天有享受的心情,你就完全能做到。明天會有明天的不如意和製約條件,那些是靠不住的,甚至你還會懊惱今天沒有好好享受年輕的心情與生活呢。快樂、放鬆與享受生活不需要太多的條件與借口,最需要的隻是一種平靜看待今天的現實的心態。給自己今天的快樂,另外一個時間會有另外一種快樂,錯過了今天,你也就錯過了今天的快樂。而且不隻是休閑娛樂中有快樂,工作、學習中也有快樂,它隨處躲藏,需要你用心靈去體會。”
現實是一種難以捉摸而又與你形影不離的時光,如果你完全沉浸於其中,就可以得到一種美好的享受。抓住現有的時光,是玩耍的時間就盡情地玩耍,是休息的時間就暢快地休息,是工作的時間就認真努力地工作。怎麼能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呢?抓住現在的時光,這也是你能夠有所做為的惟一時刻。不要期待在將來生活的某一天,猛然間會發生奇跡般的轉變,你一下子變得事事如意,幸福無比。未來永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美好、如詩如畫,它也隻能是將來的一種切切實實的現實。
職場中工作壓力使然,回避現實幾乎成為一種流行疾病。社會環境總是要求人們為將來犧牲現在。根據邏輯推理,采取這種態度就意味著不僅要回避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遠回避幸福——因為將來的那一刻一旦到來,也就成為現在,而我們到那時又必須利用那一現實為將來做準備:幸福遙遙無期。而且終有一天,我們又會陷入對以往的追悔中,這是得不償失的。
“啊,那時候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階段的樂趣都被他們錯過,他們就在這種明天與昨天的交替中失去了今天,今天最終也會將你拋棄。
因為人是需要忠於自己的良心,由此來對自身作真切的剖析與認識,才能活得自由自在。就連隻是將郵票貼在信封上粘好、準備寄出去,或者看看電話答錄機是否有人留言,或是將上個月就應該寄出去的謝函補寄出去的這樣的小事,竟一件都沒有做到!我們總是常常將這些舉手之勞的小事一拖再拖,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總是期待明天,期待未來,終將會貽誤你一生。
一句箴言: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有時候,不妨妥協一下
世事多波折,有時,適當地妥協,彎一下腰,可以省掉不少麻煩。
張之洞深諳妥協之道,他不僅善於委曲求全,還深刻理解了“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所以他常常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逞一時之強,而是委屈自己適應現實的需要,等到為自己積累了堅實的基礎之後,再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從而達到建功立業的目的。
他在與政敵打交道時,尤其如此。盡管他與李鴻章早有嫌隙,在政見上多有不同,也看不慣李鴻章一味地對外求和的為政策略,更看不起李鴻章不顧全大局,始終維護自己淮軍的局部利益的做法。但他同時也明白,李鴻章始終不服自己,多次在人前貶抑自己好大喜功。他認為李鴻章畢竟位高權重,自己如果一味地同他僵持下去,兩個人之間就會由嫌隙轉化為比較大的矛盾,那樣對自己的前程將極為不利。於是他決定在不牽扯重大問題的前提下,對李鴻章虛與委蛇,盡量不貿然得罪他。所以他在李鴻章母親八十壽辰時就送去過壽文,李鴻章本人七十壽辰時,他更是三天三夜幾乎沒有睡覺,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壽文送給李鴻章。在壽文中,張之洞極盡能事地推崇李鴻章,讚揚李鴻章文武兼備,統領千軍萬馬,還讚美李鴻章德高望重、勤於國事,美好的品性深得天下人的敬佩。這篇約5 000字的壽文成為李鴻章所收到的壽文中的壓卷之作,琉璃廠書商將其以單行本付刻,一時洛陽紙貴。
忍耐、克製不僅是安家治國平天下的策略,更是一種主動的人生智慧。張之洞對待帝師翁同龢和與他對待李鴻章有異曲同工之妙。戊戌變法前,雖然他在許多方麵對翁同龢的變法主張和內容持不同意見,但看到光緒帝對翁同龢深為信任,“每事必問,眷倚尤重”,所以他便曲意攀附翁同龢。他曾致函“貴為帝傅”的翁同龢,吹捧他博學多識,深諳儒學之精髓,而且通達時務,為時代之俊傑。張之洞在信中還稱讚他實行務實的策略,提倡維新變法,以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所以自己非常仰慕翁同龢,如果能有為翁同龢的維新變法效力的機會,自己一定會盡全力去做。真可謂不遺餘力地迎合。
人的一生,會麵臨種種的機會與選擇,也會遇到許多的衝突與挑戰,一個人不可能得到自己全部想要的,有時不得不放棄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不得不對自己的某些利益忍痛割愛。張之洞不但為人講究見風使舵,而且做事更是因勢而變。當初,當他被委任為山西巡撫,即將啟程時,山西籍富商、泰裕票號的孔老板,拿著一萬兩銀子來賄賂他。他想為張之洞解決差旅費,張之洞當時婉言謝絕了孔老板的這筆錢。可是當他來到山西,深為山西罌粟的種植之多而震撼,他決心鏟除山西罌粟,讓百姓重新種植莊稼。而改種莊稼,就需要幫助百姓買耕牛、買糧種,但山西連年幹旱、欠收,加上貪官汙吏的中飽私囊,拿不出救濟款發放給老百姓,不得已他決定向商號老板募捐。這時,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孔老板。
開始時,張之洞覺得孔老板當初是想拿銀子來賄賂自己,目的當然是想日後從自己這裏得好處,現在要他把銀子捐出來,為山西的百姓做善事,那他未必會同意,但有些商人未必如此,他不再看重實利,而看重名和位,願意以銀子換名和位。孔老板會不會是後一種人呢?如果是的話,那麼自己可以和他商量一下,拿名位來跟他換銀子。孔老板果然很樂意,他表示願意捐五萬兩銀子做個道台。雖然說名義上做了道台,他依舊要做他的票號生意,並不會等著去補缺,也就不會去搶別人的位置,所以對孔老板來說不過是得了個空名而已。再者按朝廷規定,捐四萬兩銀子便可得候補道台,孔老板要捐五萬兩銀子,已經超過了規定的數目,給他個道台的虛名,於情於理,都不為過。於是張之洞答應了孔老板。
當然,妥協總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這種代價有時是臉麵上的,有時是物質上的,但這種代價不可能是無償的。如果得不償失,是沒有人會去妥協的,其中主要還是因為這種妥協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人不會隻圖虛名,隻有具備能在小處妥協、包容的心態,才能在大處取勝。
一句箴言:有原則地妥協一下,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候不妥協。
無故的猜疑會加重心理負擔
本來應該信任的人,卻無故地猜疑;本來可以成為合作夥伴,到後來卻成為仇敵。
猜疑就是無緣無故地對一些自己並不知道的人或事進行各種設想,並讓自己信以為真。
懷疑一切與信任一切都是錯誤的,能得乎其中方為正道。
下麵就讓我們來看看一個關於猜疑的小故事。
兩個人結伴橫穿沙漠,水喝完了,其中一人中暑不能行動,剩下的那個健康而饑渴的人對同伴說:“你在這裏等著,我去找水。”他把手槍塞在同伴的手裏,說:“槍裏有五顆子彈,記住,三小時後,每小時對空鳴槍一次,槍聲會告訴我你在的位置,這樣我就能順利找到你。”
兩人分手後,一個人充滿信心地去找水了。另一個人滿腹狐疑地躺在那裏等候,他看著手表,按時鳴槍,但他一直以為隻有自己才能聽到槍聲,他的恐懼加深,認為同伴找水失敗,中途渴死,過了一會兒他又想一定是同伴找到了水,卻棄自己而去。到應該開第五槍的時候,這人悲憤地想:“這是最後一顆子彈了,同伴早已聽不到我的槍聲了,等到這顆子彈用過之後,我還有什麼依靠呢?隻有等死了,而在臨死前,禿鷹會啄瞎我的眼睛,那時該多麼痛苦,還不如……”於是顫抖著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不久,那個提著滿壺清水的同伴領著一隊駱駝商旅循聲而至,但是他們找到的隻是一具屍體。
猜疑是有害的,由於不相信別人,反而使自己陷入了困境,甚至是丟掉了性命。
雖然在生活中,難免出現意外,我們免不了對自己的情況產生一些懷疑,但如果對任何事都無端懷疑,而且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斷,不相信他人,整天疑神疑鬼,這就是不良心理現象了。
這種人整天憂心忡忡,對於一切的事情都在擔憂,總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都有人在評論著自己,議論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總有人在跟自己過不去。其實呢,大家根本沒去注意他,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忙不完的工作,誰還有那些閑情逸致去管別人的事呢?都是猜疑惹的禍。
猜疑在生活中往往給人很大的危機感,如何解決和處理掉這種危機,則成為人們共同應付的問題。
猜疑並非出自心靈,而是出自頭腦。有的人生性多疑,別的人相互間講句悄悄活,便疑心他們在講自己;別人心裏不高興,臉色不好看,就疑心是對著自己的;別人無意間講幾句不滿的話,又疑心是指桑罵槐等。要知道,這種無端生疑的消極作用很多,既影響人際交往,又影響自己的情緒,有損心理健康,並且還可能引起一係列錯誤行為,輕則傷害了同事、朋友或夫妻的感情,重則給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