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對猜疑,人們也沒必要害怕它,更不可在情感上畏懼它。人們不會因為猜疑的存在而遭毀滅,隻有在對猜疑茫然無知、視而不見、不予了解時,才會遭遇人生的不幸。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猜疑的根源產生於對事物的缺乏認識,所以多了解情況是解除疑心病的有效辦法。”所以,要采取用事實說話的方法,逐步消除自己的猜疑心。
當你疑心別人在諷刺你、輕視你的時候,不要馬上采取行動,先觀察一下,你的猜疑是否正確。不妨設身處地地去為對方設想一下,看他的言行是否合乎情理。這樣一來,也許你會發現,事情常常和你猜想的不一樣。多作深入調查了解,能避免感情用事地看問題。
身正不怕影子斜,一個人有了充分的自信,就不會時時為疑心所困,別人的態度甚至閑言碎語,就不會使自己敏感,也不會計較。“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幾句議論又算得了什麼?在許多情況下,不是別人對你有成見,而是多疑使你產生了別人對你有成見的錯覺,這又會反過來影響你對別人的情緒和看法,從而真的使別人對你產生看法。生活中,工作上,如果自己確有不夠檢點的地方,又怕別人背後議論自己,以致疑心重重的話,那就要敢於承認自己的缺點錯誤,並堅決改正。這樣,也沒什麼可說的了。要相信自己是個有才能的人,可以得到別人的承認。
通常,人們對自己信得過的人,不大會產生猜疑;反之,越是自己不信任的人,越容易疑神疑鬼,總以為別人在同自己作對。因此,多疑的人應特別注意同別人直言相告,坦誠相處,有了彼此間的信任,猜疑的基礎就不存在了。如果對某人一旦產生了猜疑,可以主動與對方接觸,開誠布公地談一談,多溝通思想,互相交心通氣。這樣不但可以消除誤會,驅散疑雲,還能進一步增進彼此間的友誼。並且,關係融洽,互相信任,有利於團結一致、攜手前進,因多疑而引起的焦慮苦惱也就一掃而光。
一句箴言:懷疑一切信任一切都是錯誤的,能得乎其中方為正道。
培養自己穩健的心態
為人持重,性格穩健,可以讓你在職場中無往不勝。
不浮躁而穩健,是許許多多成功人士麵對機遇時的態度和成功的經驗。
對於不浮躁而穩健的人來說,他往往有這樣的品質,就是做一件事情,不堅持到最後一分鍾是不甘心失敗的。
一個不浮躁,穩健的人,正是這樣一位不斷地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不斷適應時代與社會發展變化的人。
有一個成功的人,即人人皆知的李嘉誠,他就是穩健、不浮躁的典範。
1946年,他17歲,辭別舅父,開始自己的創業道路。結果他屢遭失敗,幾次陷入困境。但這
個時候,他仍然不浮躁,不悲觀,而是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終於,1950年夏,才22歲的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塑膠廠。這也是他的穩健的思考觀察的結果。他
通過分析,預計全世界將會掀起一場塑膠花革命,而當時的香港,塑膠花是一片空白。
可以說,他有審時度勢的判斷力。而這審時度勢的判斷力,亦來自於他的穩健與不浮躁。
在工廠經營到第7個年頭的時候,李嘉誠開始放眼全球。
他大量尋求塑膠世界的動態信息。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誌》,讀到一則簡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製成的塑膠花,並即將投入生產,向歐美市場發動進攻。他於是推想,歐美的家庭都喜愛在室內戶外裝飾花卉,但是快節奏使人們無暇種植嬌貴的植物花卉,外形相似的塑料插花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他由此判斷,塑膠花的市場將是很大的。他又更長遠地看到,歐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膠花的前景不會太長。因此,必須搶先占領這個市場,不然就會失去這個機遇。
於是,李嘉誠以最快速度辦妥赴意大利的旅遊簽證,前去考察塑膠花的生產技術和銷售前景
。
正是由於他的這種穩健的工作作風,一條輝煌的道路,由此鋪開。
從意大利回來,他就立即出重金聘請塑膠專業人才,開發技術,搶先生產出塑膠花,又迅速地占領並鞏固了市場。在此之前,他早已料到其他廠家也會一擁而上、東施效顰,所以他采用低價位迅速搶占這一市場的策略。這樣,等追隨者跟來,他已站穩了腳跟。
塑膠花使長江實業迅速崛起,李嘉誠也成為世界“塑膠花大王”。
1973年,石油危機波及香港,香港的塑料原料全部依賴進口。香港的進口商趁機壟斷價格,價格很快升高了,高得難以承受。而這時,李嘉誠已把重心轉向房地產。轉向房地產,是因為自1964年以後,塑膠花開始受到冷落。而隨著香港工商業的發展,房地產在商業界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並且很有發展前途。
1960年,他在柴灣購地興建工廠大廈,兩座大廈的麵積一共有20萬平方米。在香港經濟迅速
發展的年代,香港的港島和新九龍中心地價猛烈上升,等人們認識到這一行情時,洞察先機的李嘉誠已成為地產界的主力軍。
該投入的時候就投入,該撤出的時候就撤出,穩健、不浮躁的李嘉誠就是能夠審時度勢,見機行事,善於抓住機遇,努力拚搏。
正是持重、穩健的心態能讓李嘉誠如此成功,這一心態也影響到他後來的事業。在這股經營地產的狂潮中,李嘉誠一方麵繼續大興土木,建造一幢幢廠房,另一方麵卻異常謹慎地密切注視局勢的變化、市場的走向。飽經磨難的生活,使他學會了不投機鑽營,更不去冒大險,甚至連建造大廈都沒有向銀行借貸一分一毫。但是謹慎行動不等於不行動,注重長遠利益的李嘉誠,既然已經精明地看到了地產發展前景,就要采取行動。
1967年5月香港爆發了反英抗暴事件,嚴重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整個香港的地價、樓價處於有
價無市的狀態,建築業幾乎停滯不前。一部分港人賣房後遠走他鄉,香港再一次麵臨著房地產危機。
在那個百業蕭條的年代裏,李嘉誠再次審時度勢,洞察先機。
他一方麵加強穩固他的大後方,讓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繼續在塑膠業中保持獨占鼇頭的地位;一方麵他有計劃有步驟地利用現金將購置的舊房翻新出租,再用所得利潤全部換取現金大量收購土地,並且采取各個擊破、集中處理的方式,使土地以點帶麵、以麵連片地縱橫交錯地發展。就這樣,李嘉誠以其穩健、不浮躁的審慎與膽略,穩中求進。
一個穩健、不浮躁的人,正是這樣一位不斷地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不斷適應時代與社會發展變化的人。
我們的社會,已進入改革開放的興旺時期,許多新鮮的外來事物紛紛地湧了進來。花花世界的花花事物,難免會對人產生極大的誘惑,而這極大的誘惑,會使人變得浮躁。許多人會想,我為什麼不能擁有這些東西呢?別人可以擁有,我為什麼不可以呢?你也可以,隻要你能夠培養自己穩健的心態。
一句箴言:任憑世事如何變化,保持靈活的頭腦都是很有利的。
控製自己的情緒
善於控製自己情緒的人能讓一切都圍著他轉,任何事情也都得心應手。
有個粗心的醫生將兩位病人的診斷報告弄錯了。原本沒有癌症傾向的病人由於錯誤的診斷報告而極度傷心、痛苦和焦慮,並且情緒極不穩定。沒過多久,在醫院的再次例行檢查中,果真發現了他的癌症傾向。而那位本來有癌症傾向的病人,由於拿到了沒有癌症傾向的診斷證明,情緒變得高漲,心情變得非常愉悅,病情竟然有所好轉。
情緒的力量就是這麼神奇,隻要你把握好了就會在生活中大有益處。
在現代職場上,也有著這樣的問題。馬可和喬森在大學裏既是知心好友又是同班同學,更巧的是他倆同時接到同一家公司的錄用通知書,並且還同在一個部門——市場部,兩人自是非常高興,都下決心一定要在新的工作環境中更加努力並且一定做出一些成績來。
由於剛參加工作,兩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太適應,年終總結大會時,兩人的業績也都不是很理想。看到自己在公司業績排行榜中始終處於最低的位置,兩人的情緒大不一樣。馬可與部門經理認真分析了造成業績不好的原因,並覺得一次評估並不能代表一切,於是在他調整好了自己的情緒後又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他認真鑽研業務,凡事都虛心向人請教,還積極參加公司組織的業務培訓班,業績很快得到提升。
而喬森看到業績單後則是很憤怒地將其揉作一團,扔進垃圾筐裏,並垂頭喪氣地獨自離開。在日後的工作中,他也無精打采,連公司安排的最低工作任務,也完成不下來,每次月底評估的業績不僅沒上漲,反而下滑更多。馬可找到他,他也不理不睬,總是獨自一人呆著,最終因不能勝任此工作而被公司炒了魷魚。
在我們做的許多事情當中,總有受到情緒影響的時候。由於我們的情緒可能影響到日常工作、生活,因此,我們必須掌控好自己的情緒。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對自己有刺激作用的情緒有哪些,我們可將這些感情分為7種消極和7種積極的情緒。
7種消極情緒是:恐懼、仇恨、憤怒、貪婪、嫉妒、報複、迷信;7種積極情緒是:愛、性、希望、信心、同情、樂觀、忠誠。
以上這些情緒,它們的組合既能意義非凡,又能夠混亂無章,完全由你自主決定。
樂觀會增強你的自信和彈性,而仇恨則會使你變得無比愁悶和憂心。如果你無法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你的一生很可能會毀在你的衝動上麵。一旦你發現刺激情緒的因素時,便可采取有力行動除掉這些因素,或在適當的時候把它們找出來充分利用。
要改變或控製情緒,還需想辦法把那些負麵情緒轉化為正麵情緒。
當你情緒不佳時,不妨立即在臉上堆滿笑容,這是改變情緒最快的方法。我們臉上總共有80多條肌肉,如果這些肌肉習慣了呈現出沮喪、膽怯、冷漠、失望和無奈的表情,那麼它們便
會不時地以這些負麵的牽動方式控製我們的情緒。
如果你真希望改變自己的一生,你不妨每天5次,每次一分鍾地麵對鏡子擺出你的大笑臉。千萬別小看這個看起來有點傻傻的動作,隻要你夠勤快,它便能使你的神經係統搭上線,進而形成一條渠道,促使你養成快樂的習慣。
笑是所有情緒中最受人歡迎的。笑不僅能影響人們的生理,甚至還能增強人們的免疫力。卡真斯的《一個病理的剖析》中談到自己是如何借助笑聲,從長期被病魔折磨而奇跡般地恢複自己的健康。大笑是卡真斯努力使自己活下去且每日有所好轉的方法之一。
他的康複之道是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流連於能讓他笑聲不斷的影片、電視節目、小說中,進而明顯地改變內心狀態,造成心理上迅速地好轉。他睡得比以前更香,疼痛逐日減輕,最後竟完全康複,而這在最初醫生的定論中是個奇跡。
卡真斯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寫下了這樣的結論:“我已經學會即使希望多麼渺茫,但是千萬不要低估人類在身體和心靈兩方麵的再生能力,那生命力是我們迄今最欠缺的。”有些研究表明,人並不是先有了愉快的心情才會有臉上燦爛的微笑;相反,是先有了臉上的微笑才有了精神上的愉快。
一句箴言:年輕時積極培養良好的心緒,年老時則會收獲長壽、健康和幸福。
其實你看到的並不是真實的自己
敢於突破自己的想法往往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每一個人做事,不僅要選擇那些適合自己的事業,而且需要獨具慧眼,敢於打破常規,敢於衝破世俗觀念,選擇更適合自己、更有利於發展自己的長處,更有益於使自己走向成功的事業。
麥克與迪克兩兄弟是快餐業的開創者。
麥氏兄弟的父親是位製鞋工人,兄弟倆畢業後不願繼承父業,離家外出尋找新的就業機會。
後來他們選擇了經營汽車餐廳。當時,美國的餐飲業都是一家一戶小本經營的,很少有什麼突破。麥氏家族上一代人中沒有人經營過餐館,沒有相關的經驗背景。或許正因為如此,他們腦子裏沒有什麼框框。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可以在傳統的餐飲服務業中敢於打破常規,進行
開創性革命的原因之一。
1937年,在美國洛杉磯東部巴沙地那,一間小小的汽車餐廳開張了。這是一間小得不能再小的餐廳,兄弟倆自己煎著熱狗,調著牛奶,準備了十幾把帶有傘頂的椅子,還雇了三個年輕人,讓他們到停車場招攬客人。
當時美國汽車已經比較普及。開車路過的人,到汽車餐館買個熱狗再要點飲料,急匆匆地吃一點兒就忙著趕路。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相關的如快餐業的生存和發展,麥氏兄弟倆的餐館生意還不錯,幾年後他們又開了一間更大的汽車餐館。
這是一間與當地汽車餐館在經營特色上有一些不同的餐館。建築形狀呈八角形,前臉兒是一個落地的大窗,餐館裏沒有桌子,隻有幾個凳子。這座造型十分奇特的建築和開放式的廚房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在開張後的幾年,這裏成了當地人,特別是年輕人最愛去的地方。
正是這間餐廳,使兄弟倆成為當地新貴。他們倆每人年平均收入5萬美元,這足以使他們進入當地的上流社會了。
不久,城裏同樣的汽車餐館逐漸多起來了,而且,雇用服務員也很不容易。由於餐館多,相互競爭很厲害,那些服務員自認為奇貨可居,要的報酬很高,而且很不聽使喚。如果不是麥氏兄弟在汽車餐飲業裏積累了一些經驗,或許也是因為對餐飲業還很有感情,他們早就打退堂鼓了。
兄弟倆發現,自己的汽車餐廳在經營上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讓人一聽到汽車餐廳就會想到這是一種出售廉價食品的地方。另外,食品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都不斷地上漲,生意實際上很難做下去。這時候,他們哥倆想進行一項別的經營者想都不敢想的改革。他們通過對幾年來經營收入的分析研究,發現有60%的收入來自漢堡包,而不是排骨。盡管他們在排骨上做的廣告比漢堡包多得多。
於是,他們把漢堡包製作改為現場製作,並將肉餡一類的熟食加入到漢堡包中。就是這麼一個誰都沒想到的改革,推動了世界快餐業的一場巨大的革命!
敢於打破常規的個性是一個人身上突破各種條條框框、找到創新之路的基點。許多人正是因為不具備這種個性,所以永遠都是跟著別人走,而毫無自己的特色!常有人發出如此感慨:“如果給我一個機會,我也能……”他們把自己的命運係在一個未來的機會上,他們當然總也不會成功,他們可能至今仍在抱怨自己的命運。
沒有人會主動給你送來機遇,機遇也不會主動來到你的身邊,隻有你自己去主動爭取。成大事者的能力之一是:有機會,抓機會;沒有機會,創造機會。
生活中並不缺少機遇,大多數人隻是缺少發現機遇、抓住機遇的素質。如果有了很高的素質,即使生活
中沒有機遇,也能創造機遇。
一句箴言:事實並非總如你所看到的那樣,仔細觀察,你會看到另外一種風景。
曬幹不良情緒
遇到重大變故,如果不能改變事實,那就改變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更積極樂觀地麵對。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紀的寺院,寺院的廢墟裏有一個石碑,石碑上刻著:“既已成為事實,隻能如此。”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活在世誰都難免要遇上幾次災難或許多難以改變的事情。世上有些事是可以抗拒的,有些事是無法抗拒的,如親人亡故和各種自然災害,既已成為事實,你怎麼辦?隻能接受它、適應它。否則憂悶、悲傷、焦慮、失眠會接踵而來,最後的結局是,你不能改變這些無法抗拒的事實,而是讓無法抗拒的事實改變了你,甚至最終毀掉你的一切。
李亮小時候,他家隔壁住著一位馬老太太,她有一隻祖傳三代的玉鐲子,每天擦了又擦,看了又看,真是愛不釋手。一天不小心鐲子掉在地上摔碎了,老太太心痛萬分,從此茶飯不思,人變得越來越憔悴。時隔一年,她離開了人世。聽說最後咽氣時,手裏還緊緊攥著那隻破碎的玉鐲子。
巴甫洛夫說:“一切頑固沉重的憂鬱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許多名醫的醫療實驗證明,癲狂症、胃腸疾病、高血壓症、冠心病及乳腺癌等,都與人的情緒有著直接的關係,有的則完全是由於強烈的情緒波動所引起的。馬老太太的死與她憂鬱的情緒不無關係。
覆水難收,徒悔無益。
據說一位很有名氣的心理學教師,一天給學生上課時拿出一隻十分精美的咖啡杯。
當學生們
正在讚美這隻杯子的獨特造型時,教師故意裝出失手的樣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這時學生中不斷發出了一陣惋惜聲。教師指著咖啡杯的碎片說:“你們一定對這隻杯子感到惋惜,可是這種惋惜也無法使咖啡杯再恢複原形。今後在你們生活中發生了無可挽回的事時,請記住這隻破碎的咖啡杯。”
這是一堂很成功的素質教育課,學生們通過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無法改變失敗和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它,適應它。
被稱為世界劇壇女王的拉莎?貝納爾,就是這位心理學教師的得意學生。她在一次橫渡大西洋途中,突遇風暴,不幸在甲板上滾落,足部受了重傷。當她被推進手術室,麵臨鋸腿的厄運時,突然念起自己所演過的一段台詞。記者們以為她隻是為了緩和一下自己的緊張情緒,可她說:“不是的!是為了給醫生和護士們打氣。你瞧,他們不是太正兒八經的了嗎?”
威廉?詹姆斯說:“完全接受已經發生的事,這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接受無法抗拒的事實,既然是第一步,那麼有沒有第二步?有。拉莎手術圓滿成功後,她雖然不能再演戲了,但她還能講演。她的講演,使她的戲迷再次為她歡呼鼓掌。
哲人說:“太陽底下所有的痛苦,有的可以解救,有的則不能。若有就去尋找,若無,就忘掉它。”
任何人遇上災難,情緒都會受到影響,這時一定要操縱好情緒的轉換器。麵對無法改變的不幸或無能為力的事,就抬起頭來,對天大喊:“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它不可能打敗我!”或者聳聳肩,默默地告訴自己:“忘掉它吧,這一切都會過去!”
生活還是要繼續,我們應該在遇到重大情況時往頭腦裏補充新東西,因為頭腦每時每刻都需要東西補充,這種補充就能使情緒“轉換器”發生積極作用。最好的辦法是用繁忙的工作去補充,去轉換,也可以通過參加有興趣的活動去補充,去轉換。如果這時有新的思想、新的意識產生,那就是最佳的解決方法。
一句箴言:《可蘭經》裏有句哲語說得很好:“如果你叫山走過來,山不走過來,你就走過去
。”
看事情的另一麵
生活總是很多彩,又難以讓人捉摸透,換一種心情去生活會讓你感受到生命的精彩。
清人筆記小說中有一首《行路歌》:
別人騎馬我騎驢,
仔細思量總不如,
回頭再一看,
還有挑腳夫。
這首歌謠雖理淺,足以醒世。哲人說:人生是塊多棱鏡,從不同的角度比較,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世人誰不想萬事如意,誰不想心想事成?想歸想,未必都能如願。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是任何付出都會有回報的。現實有時存在著明顯的不公平,當你的願望,甚至連小小的打算都難得實現時,就要學會精神“充電”法,從不同的角度去比較。
當你收入趕不上別人時,不必向上看,你應該和付出比你更多、獲得比你更少的人去比較,這樣一比你心裏就舒服了。
當你生活困窘時,不要眼紅別人。有位作家說得好:大腕們出入的豪華場所不讓進,我們也不想進;大腕們吃河蟹、甲魚,我們不稀罕吃也不稀罕看;卡拉0K、KTV包房算什麼東西,不就是拿著話筒裝模作樣宣泄吼兩嗓子?其實要吼野外吼得更刺激。我們有理由擁有比大腕們更好的感覺,更好的瀟灑,至少他們比我們多一重擔驚受怕。不客氣地講,被綁票勒索常是富豪們的事。
當你沒有評上職稱時,不要垂頭喪氣,也不要怨天怨地,你不妨想想沒有職稱的民族音樂大師王洛賓,體味體味他的一句話,“是不是有了職稱我的歌就能立刻傳遍天涯海角呢!”
當你仕途失意時,大可不必自暴自棄,自己難為自己,自古失落者甚多,不然,李白怎麼會有那麼多名篇佳句流傳後世呢?
人生一直處於比較之中,人的心靈和身體也在不停地進行對話。這種比較是精神的“充電”法,
也是一副最好的良藥,20世紀科學家為此已經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心靈的對話不單單是抽象的觀念性東西,還會產生影響身心健康的物質性東西,這就是常說的荷爾蒙。一個人遇上不如意的事,心情不好時,大腦就會分泌出影響身心健康的荷爾蒙。反之,遇事能正確對待,心情舒暢時,腦內就會分泌出增強健康的荷爾蒙。荷爾蒙是在人體細胞之間傳送信息的物質,大腦也就是通過它向全身傳遞命令,進行心靈對話的。據說,人在發怒或情緒緊張時,體內分泌出甲腎上腺素;感覺恐怖時,體內會分泌出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都是有毒的荷爾蒙。如果人的心情愉快,常常能把事情往好的方麵去想,體內就會分泌出具有活躍腦細胞、增強體質功能的荷爾蒙。不同的對話,會產生不同的荷爾蒙,這對我們研究利導思維和弊導思維,大有好處。
比較是一種思維活動,從不同的角度比較,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善於利導思維的人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對任何事情都能往好的方麵思考,體內產生的物質就有利於健康。而喜歡弊導思維的人,采取消極悲觀的態度,遇事愛往高處比,愛與人較勁,心理常得不到平衡,體內產生的物質就有害身體。
朋友們,無論你遇上多麼煩惱的事,隻要你學會利導思維,從不同角度去比較,你就會保持樂觀的心態,幸福愉快地度過每一天。
一句箴言:心靈的對話,不單單是抽象的觀念性東西,還會產生影響身心健康的物質性東西。
年輕在心不在身
年輕不是一個時期,而是一個心態。擁有年輕進取的心態,你會擁有朝氣蓬勃的人生。
“九十可算老?八十不稀奇。七十難得計,六十小弟弟,四十五滿地爬,二十三十在搖籃裏。”這是著名學者商承祚先生70歲時寫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說出了青春的本質和內涵,告訴我們:年輕是心態。
在日本、美國曾經廣為流傳的一篇散文《青春》,也是一位70歲的老人寫的,寥寥400字,卻不脛而走,廣為流傳。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麵、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誌,恢弘的想像,熾熱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如此銳氣,二十後生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歲月悠悠,衰微隻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唐必至靈魂。憂煩、惶恐和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
無論年屆花甲,抑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樂,奇跡之誘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線,隻要你從天上人間接受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信號,你就青春永駐、風華長存。
一旦天線降下,銳氣便被冰雪覆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油然而生,即便年方二十,實已垂垂老矣;然則越要豎起天線,捕捉樂觀信號,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齡告別塵寰時仍覺年輕。
據翻譯此文的夏海濤先生介紹,二戰期間,美國的軍事要人麥克阿瑟將此文鑲於鏡框內,擺在寫字台上,勉勵自己。日本戰敗後,此文由東京美軍總部傳出,有人將它灌成錄音帶,廣為銷售;也有人把它揣在衣兜裏,隨時研讀。鬆下電器公司元老鬆下幸之助說:“
二十年來,《青春》與我朝夕相伴,它是我的座右銘。”另一位名流也極力推薦說:“無論男女老幼,要想活得風光,就得拜讀《青春》。”
《青春》散文,不愧為青春不老的秘方,凡是認真讀過它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感受。
人們過去通常把青年時期稱為青春,其實青春不應該是人生的一個時期,而是人生的一種心態。青春的本質不光是軀體結實,還必須具有堅定的意誌,豐富的想像,飽滿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