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裏,我們會常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反比20歲的人更具上述品質。瑞士有個96歲的馬德祖?博雷爾老人,她自從在電視機上看到了現代熱氣球、三角翼滑行器和斜坡降落傘後,就常在家人麵前念叨,說她非常想試試。家人起先都以為她在開玩笑,但後來經不住老人多次軟磨硬泡,終於答應讓她乘一次斜坡降落傘作為給她的生日禮物。

這一天,馬德祖?博雷爾興致勃勃地在家人和醫生的陪同下出發了。她的醫生還是有些擔心,因為起飛點高達海拔1 450米,而一般說這樣年齡的老人爬高不應超過海拔1 200米。令人驚喜的是老人不但沒有不適反應,還爬了一段汽車不能行駛的山路。路邊休息的遊客給她讓座,她卻回答說:“我今天不是來坐的,是來飛的。”她帶上頭盔,穿上夾衣,臉上沒有半點膽怯。陪她飛行的兩位助手在斜坡上助跑了十來米,降落傘就起飛了……

20分鍾後,馬德祖?博雷爾降落在日內瓦湖畔的小城維爾納夫。她興奮異常地對跑來迎接她的家人說:“真棒極了!太漂亮了!我像鳥一樣自由飛翔,從空中看到了我熟悉的城堡、湖心島嶼和湖底的水草,隻是時間太短了!”

這位96歲的老人乘著降落傘像鳥一樣在藍天上飛翔,從高處俯視自己的家鄉——日內瓦湖,創造了一項吉尼斯紀錄。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生命之歡樂、奇跡之誘惑、孩童般之天真,是戰勝怯懦的勇氣和敢於冒險的精神,絲毫沒有衰老的痕跡。

寶貴的生命屬於我們隻有一次,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年齡大小,隻要讓心中架起接收青春信號的天線,通過這條天線從天上人間,從他人和造物主那裏接受美好、希望、歡樂、勇敢和力量的信號,就能使生命保持在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最佳狀態。

一句箴言:讓心中架起接收青春信號的天線,就能使生命保持在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最佳狀態

。

為自己的脾氣找個出口

與其把滿腔怒火悶在心中,傷了自己,不如找個合適的出口,讓自己更快樂一些。

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人,在性格、愛好、職業、習慣等諸方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事物、問

題的認識與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不能要求他人與自己一樣,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和經驗來衡量他人的所作所為,要承認他人與自己的差別,並能容忍這種差別。不要企圖去改變別人,這樣做是徒勞的。

人不能沒有脾氣,盡管你是有涵養的人,也不免有時要發一下脾氣。遇事不如意,看人不順眼,因而生氣,幾乎成為這個社會中屢見不鮮的事了。不過,即使屢見不鮮,並非無礙,也不一定是好事。

脾氣之所以成為問題,乃在於自己所說的話太刻薄,所做的事太過分,不但會刺傷人家的心,使自己後悔莫及,而且還會把事情弄砸了,把人際關係也弄僵了,這就是發脾氣的惡劣後果。

所以當你生氣的時候,你要提醒自己不要做出會刺傷人家的心而使自己後悔的事!要不然,你將會使自己在感情上“流血”。要知道,一個人所以受到惡劣情緒的影響,惹出那麼大的傷害,不是因為所發生的事,而是由於他對事情的看法以及處理事情的態度。

避免發脾氣的方法,就是美國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哲學:“永遠別浪費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這真是令人莞爾,細細品味,卻又受益無窮的方法。

當艾森豪威爾總統初任軍官的時候,有兩個士兵時常吵嘴打架。他覺得這樣下去會影響部隊團結,但又不便強迫勸和。有一天,艾森豪威爾又看到他們打架,便把他們叫進辦公室,對他們下達命令:“你們倆把這玻璃窗擦好,一個擦外麵,一個擦裏麵。”兩個士兵心不甘,情不願,但也隻好服從命令。仇人見麵分外眼紅,你瞪我一眼,我瞪你一眼,臉上的表情十分古怪可笑。慢慢地,彼此看到對方醜陋的麵孔,覺得自己也必定是一副令人憎惡的麵孔。於是,彼此衝動的情緒也就平息下來,想起剛才因小事而打架,實在太沒意思,最後兩人終於隔著玻璃窗笑了起來,一時敵意全消,彼此握手言和,成為好友。

在你脾氣將發未發的時候,如果你能夠暫時抑製心中的怒火,冷靜地想一想:別人做那些令自己憤怒的事,以及造成自己極大不愉快的行為,是不是因為自己先做了引起他們敵意的事,他們才如此做,所以又引起自己本身氣憤的“惡性循環”的行為。如果你能這樣及時反省一下,那麼,你就不至於亂發脾氣了。

如果你能再想到“由於你引起別人的憤怒,造成別人對你表示憤怒的行為,你還必須消除他的憤怒”,那麼你就不必再請教於古聖先賢的教誨了。

一個人隻有不為憤怒所激,不為煩惱所苦,才能獲得心靈的安定。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宋代文士袁采說過:“聖賢猶不能無過,況人非聖賢,安得每事盡善?”朋友與朋友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或大或小的失誤,這時不要動不動就橫加指責,大聲嗬斥,甚至恨不得將他置於走投無路的境地,而是做到“樂道人之善”,多看到朋友的長處。《論語?陽貨》中有“寬則得眾”的思想,《論語?微子》中周公曾對魯公說:“無求備於一人!”

指責別人不如發現別人的優勢、稱讚別人。告訴別人“你錯了”,遠不如去了解別人,理解別人,原諒和寬容別人。世上有幾個人十全十美?誰沒有缺陷,為什麼總是揪住別人的缺陷而看不見他還有更多的優點呢?更何況對自己也沒什麼好處。

人們常說:“凡事不能不認真,凡事不能太認真。”一件事情是否該認真,這要視場合而定。鑽研學問要講究認真,麵對大是大非的問題更要講究認真。自己的脾氣也不能隨便發,如果真的要發,也要找對場合和時間。你如果能理智地後退一步,往往就能化險為夷。

人海茫茫,前進的道路曲折艱辛而又錯綜複雜,許多非原則的事情不必過分糾纏計較。凡事都去認個真、較個勁,就會得罪人,就會給自己多設置一條障礙、多添加一道樊籬。

一句箴言:想發脾氣的時候,不妨想想別人的感受,再想想自己是否有過錯。

學會對自己說“沒關係”

“沒關係”,是對自己的寬容;“沒關係”是對心靈的愛情。

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學會對自己說“沒關係”,會讓你的生命更有光彩。

一位高明的教育學教授在上課時告訴學生們:“在生活中,有三個字對我們大有幫助,那是一句神奇的話,它能使每個人心靈擺脫煩惱,獲得安謐。這三個字就是:‘沒關係。’”

“沒關係!”這是一句滿不在乎的話語,真有那麼神奇的效應嗎?

教授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教授接著解釋說:“一個教師在年輕的時候會碰到許多無關緊要的挫折,如果他無法擺脫這些挫折,那麼他將一事無成。在遇到意外挫折時,你得學會對自己說:‘沒關係’。”

瑪麗領悟到了教授話語中的智慧所在。由於她感到自己很容易遭受挫折,所以她把“沒關係”這句話用大寫字母記在了筆記本上。瑪麗決心不讓挫折與失望打攪自己心靈的安靜。

這句話還真見效。瑪麗覺得自己快活多了,學習也有了進步。因為她隻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對無關緊要的事情並不介意。

不久,瑪麗新的生活態度受到了挑戰。她和英俊瀟灑的費爾?傑克遜相愛了,她覺得自己離不開他了。她確信,他就是自己正在找尋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白馬王子!

可是,一天晚上他們約會時,費爾盡可能地用一種柔和的聲調告訴瑪麗,他隻把她看作一個普通朋友。瑪麗覺得自己以往在費爾周圍建立起來的美好世界一下子破滅了,當天晚上,她在寢室裏哭了。記事牌上的字好像在嘲弄她。

“不,這有關係。”瑪麗喃喃地說,“我愛他,我不能沒有他呀!”

但是,第二天早晨,瑪麗醒來後又看了看這三個字。她開始分析這件事:說實在的,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難道想嫁給一個不愛我的人嗎?我會讓一個不愛我的人伴我一生嗎?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瑪麗發現沒有費爾,自己也過得蠻好。她相信:“我會有幸福的,一定會有另一個人進入我的生活。即使沒有,我還是幸福的,我能控製自己的感情。”

幾年以後,瑪麗果真找到了喜歡自己,又讓自己喜歡的人。處於結婚計劃的興奮之中,她立即就忘記了那句“沒關係”。她覺得自己不再需要這三個字了,從此她將“永遠幸福”,她的生活中不會有挫折了。

年輕人多麼幼稚啊!結婚做母親就能避免挫折嗎?5年之後,瑪麗有了3個孩子,家庭生活的擔

子日趨沉重,使她不勝負擔。她開始不斷地責問自己,為什麼孩子們要把雞蛋打碎在剛剛清掃過的地毯上?不管我一天洗多少次衣服第二天總又有一大堆要洗;還有這吵聲,小孩的吵鬧真叫人心煩!

在她大女兒生日那天,瑪麗覺得自己好像要垮掉了。生日慶祝會還有半小時就要開始了,她得去買彩色氣球,還要一個一個地吹起來。兩個女兒在不停地吵鬧,出去之前她還有兩個電話要打。

掛上電話,瑪麗匆匆忙忙地抱起最小的孩子,又急忙去找兩個女兒,想帶她們一起坐車去商店一趟。可是,她怎麼也找不著她們。“上哪兒去了?”她咕噥著。好容易找到她們了,隻見她們的新衣服上沾滿了木屑,頭發裏也盡是木屑,正興奮地在廚房和飯廳的地板上踏來踏去。

“天哪,我簡直受不了了。”瑪麗說。她覺得自己就要大叫一聲,“你們這些該死的家夥!”但是,有樣東西在她心裏咯噔一下,那三個字很快地一閃而過,但留下了一道痕跡:沒關係!

“的確沒關係!”瑪麗想,“起碼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糟糕,那麼要緊。”她又看了看這兩個孩子,搖搖頭。她們那模樣實在叫人覺得好笑:小小的身體從頭到腳裹滿了木屑,眼睛睜得大大的望著自己的媽媽。

瑪麗想:的確沒關係,不值得為此發火。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屬於她們,而不屬於我。我要讓孩子們記住一個愉快的生日,而不是一個尖聲訓斥的媽媽,要緊的是她們是我的孩子。

“過來,我們把灰拍拍。”瑪麗說。她把被搞亂的一切又重新安排好,心平氣和地做著自己要做的事。沒有氣球,慶祝會也非常熱烈隆重。

那天晚上,瑪麗把“沒關係”三個字印在一張紙上,並把它貼在廚房的記事牌上。

像瑪麗一樣,讓“沒關係”在自己的生活中生根發芽,遇到困難的時候,它自然會滋潤你幹枯的心靈。在寬容的環境中,我們會更愛惜自己的生活,會在生命的美好中沐浴心靈。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生活充滿陽光,那麼請記住對自己說“沒關係”。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也像瑪麗一樣學會了對自己說“沒關係”,生活中該減少多少無端的煩惱啊!

一句箴言: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何必對自己那麼不友好呢?

站在“嫉妒”的肩膀上

嫉妒是雙刃劍,傷了別人的同時,也會傷了自己。與其讓它傷害雙方,倒不如站在“嫉妒”的肩膀上,超越自己。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不如別人時,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而是貶抑別人,這種行為稱之為嫉妒。誰都不願意處在這種狀態中,不幸的是,嫉妒是一種普遍現象。

有人分析說,因為每一個人總體上難分高低,而社會卻總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所以嫉妒成為一個處於劣勢或自認為處於劣勢的人找到的一種“心理台階”,是自我解憂的方法之一。

法國作家司湯達說:“嫉妒是諸惡裏麵最大的惡。”嫉妒者如果不能疏解嫉妒情感,那麼既可能損害自己,又可能損害被嫉妒者。

那麼如何熄滅妒火呢?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承認事實,接受事實,對自己說:“他的卓越讓我看到了自己的缺欠,也看到了充實自己的努力方向。昏頭昏腦地嫉妒他人於事無補,明智地揚長避短才能揮灑屬於自己的光彩,然後再努力提高自己。”事實上,凡是能夠找到自己生存樂趣和生存價值的人,是不會去嫉妒別人的。

有一個拳擊手講了一段他自己的經曆。

我深深記著剛開始在埃德?帕克的武館裏訓練時,有一次我正在練習拳擊,對手的技術要好一

些,為了彌補我技術和經驗的不足,我試圖使詐,想輕易得分。但我還是被遠遠地超過了,帕克看著我連連挨打。對抗結束後,我很沮喪。帕克把我請到他的辦公室,屋子很小,稀稀落落擺著幾件家具。

“你為什麼不高興?”

“因為我得不了分。”

帕克從桌子後麵站起來,拿了一支粉筆,在地上畫了一條長15米英尺的線。“你看怎麼才能把這

條線弄短?”他問道。

我端詳了一陣後,給了他幾個答案,說把線截成好幾段。

他搖搖頭又畫了一條線,長過第一條,“現在你再看原來那條線怎麼樣了?”

“短了。”我說。

帕克點點頭說:“提高、增長你自己的線,總比切斷對手的線要強。”

嫉妒,作為人性的弱點,幾乎誰都會有那麼一點。這是人性中殘存的動物性的一麵。但是,處於嫉妒中的我們要懂得處理好自己心情,不被惡劣心情所左右,站在它的肩膀上,讓它超越自身的限製,不被嫉妒的烈火所傷。其實,我們應該看到沒有永遠的敵人,隻要以平常的心態麵對它就不會有太多的傷害。

據研究者說,許多動物都有嫉妒的本性,一隻狼會把比它多搶了獵物的同類咬死。

據中國雜技團馴獸演員夏世華講,一隻叫“紅紅”的小狗看到馴獸員接觸一隻叫“麗麗”的小狗較多,它竟然嫉妒地把“麗麗”咬死了。

我們雖早已進化成了人,但這個“動物性”卻似乎如影相隨。當我們還是孩子時,就會對父母表現出的對其他弟妹的“偏心”而心生不快,我們會因他們比自己多吃了一口蛋糕或新穿了一件衣服而生氣甚至哭鬧。

雖然妒忌是人普遍的天生的缺點,但我們絕不可因此而忽視它的危害性。

一句箴言:凡是受過教育的人最終都會相信,嫉妒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生氣是在自己懲罰自己

與其與人爭論、生氣,還不如讓憤怒煙消雲散。因為生氣時是兩個人,而承受這個結果的卻是你自己,所以不要用生氣來懲罰自己。

白隱禪師是位生活純淨的修行者,因此受到鄉裏居民的稱頌,大家都認為他是位可敬的聖者。

有一對夫婦,家裏有一個漂亮的女兒。不經意地,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大起來。這使得她的父母震怒異常!經一再苦逼之後,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字。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隻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給白隱。白隱沒說什麼,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但他總是處之泰然。事隔一年後,這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原來孩子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裏,向他道歉。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隻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白隱甘於“忍辱”的德行,贏得了更多、更久的稱頌。

我們得到幸福和成功,得到友誼和愛情,不是因為我們的防衛的姿態,而是源於身心的開放。忘記誤解,忘記自己,我們才會得到人生最寶貴的東西。

還有一位修行者,脾氣很暴躁,但他卻很用心,想將這暴躁的壞脾氣改掉。於是他花了許多錢,蓋了一間廟宇。他特地找人在廟宇大門口的橫匾上,刻了“百忍寺”三個大字。

這位修行者,為了顯示自己的誠心,特地一一向前來的進香者,說明自己改過向善的意念,大家也都十分敬佩他的用心。此時,有位過客向修行者問高懸橫匾上的字,修行者說:“百忍寺。”過客再問一次,修行者口氣就顯得略有不耐煩:“百忍寺。”過客見此情形就故意又問了一次:“請再說一遍。”修行者已經按捺不住,暴躁地說道:“百忍寺,你聽不懂啊!

”過客笑道:“你才說了三遍就受不了了,還建什麼百忍寺呢?”

“忍”字拆開是“心”字上麵“一把刀”,可見我們能夠做到“忍”是很難的。當我們忍不住時,就試試美國前總統傑克遜的方法:“生氣的時候,開口前先數到十;如果非常憤怒,再數到一百。”

古時有一個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

,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來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麼?”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麼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何苦要氣?氣便是別人吐出而你卻接到口裏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你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夕陽如金,皎月如銀,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尚且享受不盡,哪裏還有時間去氣呢?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個叫愛地巴的人,每次生氣和人起爭執的時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

去,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後坐在田邊喘氣。

愛地巴非常勤勞努力,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廣。但不管房地有多廣大,隻要與人爭論而生氣的時候,他就會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愛地巴為什麼每次生氣都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呢?”所有認識他的人,心裏都感到疑惑,但是不管怎麼問他,愛地巴都不願意明說。

直到有一天,愛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地也已經非常大了。他生了氣,拄著拐杖艱難地繞著土地和房子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陽已經下山了,愛地巴獨自坐在田邊喘氣。

他的孫子在身邊懇求他:“阿公!您已經這麼大年紀了,這附近地區也沒有其他人的土地比您的更廣,您不能再像從前,一生氣就繞著土地跑了。還有,您可不可以告訴我您一生氣就要繞著土地跑三圈的秘密呢?”

愛地巴終於說出隱藏在心裏多年的秘密,他說:“年輕的時候,我一和人吵架、爭論、生氣,就繞著房地跑三圈,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去和人生氣呢?一想到這裏,氣就消了,就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努力勞作。”

孫子問道:“阿公!您年老了,又變成最富有的人,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

愛地巴笑著說:“我現在還是會生氣,生氣時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裏,氣就消了。”

在人生跑道上的長跑者,首先必須要有平和的心境,從而步伐才能均勻,持續有力,不然必會導致中途力竭,盡棄前功。平和不是緩慢,而是均勻;不是鬆懈,而是穩健;不是無為,而是真正的有所做為的大前提。

一句箴言:氣是別人吐出而你卻接到口裏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你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

對自己的言行應有所克製

有所不為才有所為,有所得必要有所失。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麵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在其他方麵都不錯,學業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當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裏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

“是呀,那該怎麼辦呢?”大師微微一笑。

“該放下。”

“那為何不放下呢?背著石頭咋能登山呢?”大師笑了。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了謝走了。

從此,他再也不沉迷於遊戲了,一心一意做學問,進步飛快……

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隻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極致高峰。一個人要成就大的事業,不能隨心所欲、感情用事,對自己的言行應有所克製,這樣才能使錯誤、缺點得到抑製,不致鑄成大錯。高爾基說:“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的克製,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德國詩人歌德說:“誰若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他就永遠是一個奴隸。”要主宰自己,必須對自己有所約束,有所不為,有所克製。

自製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善於控製自己情緒和約束自己言行的一種能力,一個意誌堅強的人是能夠自覺控製和調節自己言行的。如果一輛汽車僅有發動機而沒有方向盤和刹車的調節,汽車就會失去控製,不能避開路上的各種障礙,就有撞車的危險。一個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缺乏自製力,就等於失去了方向盤和刹車,必然會“越軌”或“出格”,甚至“撞車”、“翻車”。一個人在自己的工作過程中,必然要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處理各種各樣複雜的事,其中有順心的,也有不順心的;有順利的,也有不順利的;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如缺乏自製能力,放任不羈,勢必搞壞自己的關係網,影響團結,挫傷積極性,甚至因小失大,鑄成大錯,後悔莫及。這樣,當然很難把車駛到目的地了。因此,必須善於克製自己,不使自己的言行出格。

怎樣才能正確而有效地控製自己的言行呢?

對事物認識越正確,越深刻,自製能力就越強。比如,有的人遇到不稱心的事,動輒發脾氣,訓斥謾罵,而有的人卻能冷靜對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這是為什麼呢?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說:“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所以,對自己的言行失去控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對這種粗暴作風的危害性缺乏深刻的認識,因為對自己的感情和言行失去了控製,造成了不良影響。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早年留學美國,畢業後留芝加哥醫學研究院深造。23歲那年,一個裝著甲型腦膜炎病毒的試管破裂,病毒順著耳膜侵入他的腦部,損害了他的神經。他殘廢了,全身癱瘓,頭向左歪,語言含糊,兩眼發直,連飲食都困難,但思路清晰,思維正常。他身子癱瘓了,心卻沒有衰竭。他感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能為人民做出貢獻,就以堅強的意誌,克服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孜孜不倦地寫作,終於成了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

由此可見,自製能力是一種為了執行自己的決定(為人民做出貢獻)奮不顧身,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力量,使他戰勝了生理上的巨大困難。沒有堅強的意誌,嚴重的癱瘓早就毀滅了他。

這種執行自己的決定、頑強地戰勝與此相對抗的一切因素的自製性,是一種寶貴的品格,在一些取得重大成就的人身上經常可以發現。如著名作家李儒英,10年內亂時蒙冤關在獄中,那時他已經60歲了,但這沒能阻止他寫作。一切都難不倒他,沒有紙,他就在《資本論》的行間寫。這樣日寫、夜寫,不到一年時間,一部30萬字的長篇小說《女遊擊隊長》寫出來了。在粉碎“四人幫”後,這部以革命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才正式出版。顯然,如果沒有堅強的意誌,李儒英在那樣惡劣的環境和條件下寫作是不可能的。

一句箴言: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的克製,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