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做組織最歡迎的人(1 / 3)

第十五章 做組織最歡迎的人

——老實做人,紮實做事的五方麵回報

成為最受組織歡迎的人

不把水加熱到100度,你就永遠喝不到開水;不付出100%的努力,你就永遠隻能看著別人成功。你隻有成為最受組織歡迎的人,才會被委以重任,才能從眾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組織已成為很多人工作的場所和事業發展的平台。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知識、信息的迅速更替,職場競爭也日益激烈,一個人要想在職場中步步高升,並非易事。因此,每個人都迫切希望成為組織不可或缺的人,成為最受組織歡迎的人。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最受組織歡迎的人?怎樣才能成為最受組織歡迎的人呢?

事實證明,要想成為最受組織歡迎的人,就必須老實做人,紮實做事,具體來說,要至少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1.樹立主人翁意識,把自己完完全全當做組織的主人,為組織的發展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2.積極主動,自動自發。在上司沒有吩咐應該去做什麼事情之前,就能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情,比上司更積極主動。任何一個組織都希望自己的職員能夠自動自發地工作,一個在工作中始終能自動自發的職員,永遠不會被淘汰,也不會被組織拋棄。

3.全力以赴,追求完美。姚明說過這樣一句話:“籃球就是競爭,沒有遊刃有餘的取勝方法,要拚盡全力,連滾帶爬地爭取勝利。”所以要想成為最受組織歡迎的人,就必須竭盡全力把每一項工作做到最出色。

4.遇到難題,善於思考變通。善於思考變通的人,總能開辟一條新途徑,尋找到更好更新的辦法,高效、出色地完成任務。

5.做事做到位。任何時候都要把最滿意的結果帶給上司,而不是在工作中遺留大量的問題。要知道,隻有100%才算合格。

王林是某南方城市一家報社的記者,他進報社時報社最缺乏的就是廣告業務。

在一次私人聚會中,王林聽說自己的一個老同學要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開發區投資,並計劃在當地媒體上投放價值百萬元的廣告。聽到這個消息後,王林認為這是上天給了自己一個在報社出人頭地的機會,於是,他積極地向那位老同學爭取這項業務,並最終做成了這項業務。

因為業績突出,報社準備提拔他為副社長。

開發區舉行奠基儀式的那天,王林帶上了社裏最優秀的記者和廣告部成員,計劃用大幅版麵進行宣傳。

奠基儀式結束後,有位老朋友邀請他去吃飯。盛情難卻,於是他向記者和相關廣告人員交代好工作就去了。

那天,他玩到很晚才回家。但是第二天早上,他當副社長的夢就破滅了。原因很簡單:這天他們出版的報紙犯了一個最不應該犯的錯誤。

原來,頭版頭條的新聞標題本來應該是:“某某開發區昨日奠基。”

而擺在他麵前的大標題卻是:“某某開發區昨日奠墓。”

這對一向重視有個好“彩頭”的南方企業來說,把“基”寫成“墓”,無異於當頭棒喝,更何況這還是開發區項目正式啟動的第一天。

結果可想而知,老同學一怒之下取消了百萬元的廣告訂單。不僅如此,報社的聲譽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一些準備在這家報紙上投放廣告的客戶,也因此取消了自己的投放計劃。

這樣大的失誤到底是怎樣造成的呢?

經報社仔細分析:

1.王林自以為派出的是報社最優秀的記者,因此非常放心。不僅如此,他離開之前還特意請副總編一定對稿子嚴格把關。

2.記者的稿子確實寫得很好,但由於當時電腦還不普及,記者手寫的稿件字跡很潦草,“基”和“墓”看起來非常相似。

3.當時還是鉛字排版,稿子到了排版人員那裏,他想當然地把“基”字當成了“墓”字。

4.稿子排完版後,交到副總編那裏,正趕上副總編家裏有急事,於是他隻匆匆看了一眼,也沒發現什麼問題,就簽發了。

錯誤就這樣造成了。

事後,報社對有關人員作出了這樣的處理:記者和排版工人被開除,副總編降半級。

當然,王林被提拔為副社長的事也泡湯了,原本想在那座城市大展宏圖的他,夢想頓時化為泡影。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做事不到位,不如不做!從表麵上看,這件事情的前期工作王林做得很不錯:和客戶溝通得很好,報社對此也十分重視,派出的是最優秀的記者,而且從副總編到記者,再到廣告人員,都作了安排和交代。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王林的工作沒有做到位,不僅給報社的形象和聲譽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而且還使得自己的升職美夢化為泡影。

6.堅持不懈,善始善終。對於任何工作,要麼不做,要麼就持之以恒,絕不輕言放棄,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

……

對比你的工作現狀,如果能夠與以上幾個方麵相契合,那麼,你就是一個老實做人、紮實做事的職員,也同樣是一個最受組織歡迎的人。

不把水加熱到100度,你就永遠喝不到開水;不付出100%的努力,你就永遠隻能看著別人成功。你隻有成為最受組織歡迎的人,才會被委以重任,才能從眾多競爭的對手中脫穎而出。

成為創造最優業績的人

現實生活中,開展工作也好,服務於組織也好,必須力求讓自己成為組織中創造最優業績的人,把努力的目標放在如何幫助組織贏取利潤上。因為隻有這樣,你才真正有資格被稱為一名優秀職員。

很多世界級組織,每到年終就會進行以業績為主的職員排位,那些業績好、創造利潤高的職員一定是表彰大會的主角,掌聲不斷,當然豐厚的獎金也是少不了的;而排在後麵的不但臉麵無光,還隨時會有被組織解雇的可能。這當然不能怪組織,麵對嚴峻的生存形勢,組織隻能如此。

所謂“在商言商”,組織不是慈善機構,組織領導也不是具有菩薩心腸的慈善家,他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獲取利潤。組織雇用你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這一目的,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你做好業務,對組織的發展有所貢獻。

對職員而言,通過一係列財務數據反映出來的工作業績,最能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顯示自己過人的魄力,體現自己的個人價值。

“利潤至上”是每個組織的原始推動力,至今仍然是,雖然這讓許多人產生了誤解,可這的確是組織存在、發展乃至服務社會的根本。因此,領導們都希望職員頭腦中有一個簡單卻至關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每一個組織的成員都有責任盡力幫助組織賺取利潤。一旦職員的頭腦中擁有這個概念,並習慣基於這個概念行事,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薛剛是一家紡織公司的銷售代表,他對自己的銷售紀錄引以為豪。曾有幾次,他向他的老板報告工作,說他是如何賣力工作,勸說一位服裝製造商向公司訂貨的,可是,他的老板隻是點點頭,淡淡地表示讚同。

“我們的業務是銷售紡織品,不是嗎?”薛剛問道,“難道你不喜歡我的客戶?不覺得我的成績很好?”

他的老板直視著他答道:“薛剛,你把精力放在一個小小的製造商身上,可他耗費了我們太多的精力,請把注意力盯在大客戶身上!”

薛剛明白了老板的意圖,老板要的是為公司賺大錢。於是他把手中較小的客戶交給一位經紀人,自己努力去找主要客戶——為公司帶來巨大利潤的客戶。他做到了,為公司賺了比原來多幾十倍的利潤。

組織作為一個經營實體,必須靠利潤維持發展,而要發展,便需要組織中的每個職員都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才智。組織是職員努力證明自己業績的戰場,無論何時何地,如果你沒有作出業績,你遲早是一枚被棄用的棋子。證明自己的唯一法則就是業績。正如一位房地產銷售總監說的:“所有企業的管理者和老板隻認一樣東西,就是業績。老板給我高薪,憑什麼呢?最根本的就要看我所做的事情能創造多大的利潤。”現在就是以業績論英雄的時代。

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做領導的不大會遷就人,但他必定會因為業績作出各種妥協,因為領導不會跟自己組織的錢包鬥氣。所以,抱有“我盡忠職守,不浪費組織資源”觀念的職員,是最愚蠢的。屆時,即使你忠貞不貳,永不變心,組織領導也會變心,甘願舍棄有忠誠無業績的你,留下業績更為突出的職員。

不要責怪組織領導薄情寡義。一個組織要想長期發展,必須靠職員的業績來支撐。一個成功組織的背後,必須有一群能力卓越、忠心耿耿且業績突出的職員。沒有這些職員,組織的輝煌事業將無法繼續下去。不是組織在養職員,而是職員在用自己取得的業績來養組織。

所以,不管你在組織裏的地位如何,不管你長相如何,不管你的學曆如何,你想在組織中成長、發展,都需要有業績來保證你實現你的夢想。隻要你能創造業績,不管在什麼組織中,你都能得到上司的器重,得到晉升的機會。因為你創造的業績是組織發展的決定性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