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生存的自律(2)(2 / 3)

相反,也可以設想高峰體驗、敬畏、神秘、驚奇或完美成就的體驗都是學習的目標和獎賞,既是它的開端也是它的終局。假如這對於偉大的曆史學家、數學家、科學家、音樂家、哲學家等等是真實的,我們也不應該試著把這些研究擴大為兒童的高峰體驗的來源,這顯然已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了。

我們所得到的支持這些提示的有限知識和經驗大都來自聰明的有創造力的兒童而不是遲鈍的或被剝奪基本權利的或病態的兒童。

內在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目的要看到兒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如果兒童的安全、歸屬、愛和尊重等需要得不到滿足,他是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講,兒童這時沒有焦慮,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可愛的,知道他屬於這個世界,有人尊重他,需要他。在辛那儂的大部分吸毒者都曾提到,他們經曆過一種幾乎缺乏任何需要滿足的生活。辛那儂社區裏能創造一種氣氛使他們覺得似乎自己是4歲的孩子,然後讓他們慢慢地在這種氣氛中長大,在那裏他們的基本需要能夠一一得到滿足。

教育的另一個目的是使意識保持清新,使我們能不斷地覺察到生活的美妙無窮。在傳統的教育文化中,我們往往變得失去敏感,以致對許多事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勞拉·赫胥黎有一個小巧的立方形放大鏡,你能插入一朵小花,然後觀看立方鏡各邊的光線在花朵上的變化。注視片刻以後,觀察者能忘懷一切並由此引起幻覺體驗,似乎在觀看一件東西的絕對具體的方麵和它存在的美妙。

保持日常體驗清新的極佳方法是想象你就要死去,或和你朝夕相處的別的什麼人就要死去。假如死亡真正威脅到你,你會以不同的方式觀察事物,比你平常更密切地注意一切。假如你知道某人就要死了,你決不會不帶我們經驗中常有的那種漫不經心的專斷本質去看他,你會更集中注意且更親切地看他。你必須向定型傾向作戰,絕不要讓你自己以慣例態度對待任何事情。

從根本上說,不論是曆史、數學或哲學課,最好的教育方法都在於讓學生意識到其中的美。我們有必要教我們的孩子領會統一與和諧,領會禪宗的體驗,能夠同時看到短暫和永恒,能夠在同一個對象中看到聖潔和褻瀆。

再一次強調,控製我們的衝動是很有必要的。弗洛伊德治療過分壓抑者的日子早已過去,我們麵臨的問題恰好相反,是每一種衝動都迫不及待地表現出來。但請注意,這裏的控製並不是指過分壓抑或無限度地壓抑。達到自我實現的人有一套阿波羅式的控製係統,使控製和滿足在一起發生作用,使滿足帶來更大的愉快。例如,他們知道,假如你坐在一張擺滿美食的整潔桌前吃東西那將更為愜意,盡管準備烹調和收拾桌子要有更多的控製。在性欲方麵,也有類似的問題。

理想教育的任務之一是超越虛假問題,並力求解決嚴肅的存在生活問題。一切神經症問題都是虛假問題,邪惡和痛苦的問題才是最真實的。每一個人或遲或早都必須正視,是否有可能通過受苦達到高峰體驗呢?我們曾發現,高峰體驗含有兩種成分,一種是感情的歡樂,一種是理智的啟示。兩者並不一定要同時出現。例如,性高潮在情感上可以是極為滿意的,但不會以任何方式給人以啟發。麵臨痛苦和死亡時,可以產生一種非歡樂的啟示,如瑪加尼塔·拉斯基的著作《歡樂》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有大量研究資料討論死亡心理,而且我們也確實從中發現,有些人臨近死亡時確能體驗到啟示,得到哲學的卓識。赫胥黎在他的著作《島》中,舉例闡明一個人如何帶著和解和承受的心情死去,而不是以一種不莊嚴的方式被人世拋棄。

學習如何能成為一個好的選擇者是內在教育的另一個側麵,你能教你自己進行選擇。你麵前放著兩杯葡萄酒,一杯廉價的,一杯昂貴的,看你喜歡哪一杯。你是否能閉上眼睛分辨兩種牌子的香煙有何不同。假如你不能分辨,也就沒有什麼不同了。

所謂的自我實現是什麼?我們希望理想的教育製度造就的心理特征是什麼呢?達到自我實現的人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他的基本需要已經得到滿足,那麼,是什麼動機驅使他變成如此忙碌而勝任的人呢?一個原因是,所有自我實現者都有一個他們信仰的事業,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們為之獻身的使命。當他們說“我的工作”時,指的就是他們生活中的使命。

假如你問一位自我實現的律師他為什麼進入法律界,什麼東西能補償那許多繁瑣事務的勞累,他最終會這樣向你訴說:“原因很簡單,我一看見有什麼人捉弄另一個人,氣就不打一處來,那是不公平的。”公平對於他是終極價值,他說不出他如此重視公平的原因,正像一位藝術家說不出他為什麼珍貴一樣。

也就是說,自我實現的人之所以會做他們所做的事,似乎是為了終極價值的緣故才那樣做,這些終極價值似乎又是為了扞衛一些具有內有價值的原則。他們保護並熱愛這些價值,假如這些價值受到威脅,會惹得他們惱怒,激發他們行動,並往往做出自我犧牲。這些價值對於自我實現的人不是抽象的;它們是自我實現的人的一部分,正如他們的骨骼和血管一樣。永恒的真實、存在價值、純真和完美不斷地激勵著自我實現的人。他們越過了兩極,力圖看到潛伏的渾一,他們力圖整合一切,使它的內容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