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在實驗室裏險些喪命
謝赫特曼1941年出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的一個鄉村,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因為家境貧困,謝赫特曼不得不到處打工湊學費。七歲時,他到了特拉維夫一所學校的化驗室裏打掃衛生,耳濡目染之下,他總是帶著懷疑的目光審視這個世界,一些刁鑽的問題,讓老師也難以接受,於是,罰他跑步,抄作業,打掃教室,便成了家常便飯,看著自己一次次被罰,謝赫特曼並沒有所收斂,他對知識的追求越來越癡狂。
十六歲那年,他主動幫老師承擔了一個化學課題,結果在實驗室配試劑的時候發生了爆炸。滾滾濃煙之後,一臉驚慌的謝赫特曼才狼狽地跑了出來,他的雙臂一片殷紅,衣服也變得支離破碎。他在回憶中說:“那次爆炸,就差點要了自己的性命,但我不後悔。”
2.十八歲與命運抗爭
因為人際關係不好,謝赫特曼在家鄉很不受歡迎,鬱鬱不得誌後,謝赫特曼離開了特拉維夫,來到了以色列工學院就讀,他在離開前發誓: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讓那些嘲笑和鄙視自己的人感到後悔。謝赫特曼說:“當時我背著一個簡陋的皮包,穿著件打補丁的衣服站在工學院門口,門衛都差點不放我進去,那情景我一直都難以忘記。”
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謝赫特曼努力地學習著,他給自己製訂了一份學習計劃,除了專業課外,他還堅持去聽其他老師的課程,還得擠時間打工賺取生活費。雖然學習又苦又累,謝赫特曼卻咬牙堅持著。正是這份毅力和執著,年僅三十一歲的他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也擁有了天才化學家的稱號。
在學校的推薦下,謝赫特曼來到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從十八歲開始,他就明白,無論如何,人不能向現實低頭,唯有堅持主見,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3.有朝一日,時間可以證明我是對的
1982年,謝赫特曼發現了準晶體,他興致勃勃地向所有人公布他的發現,卻招來了一片質疑。謝赫特曼回憶說:“當我告訴人們,我發現了準晶體的時候,所有人都嘲笑我。”但謝赫特曼的反駁並沒有任何作用。“我被趕出了自己所在的研究團隊,同事們說我的研究讓他們蒙羞。”謝赫特曼說,“對此,我並不在意,我深信自己是對的,他們是錯的。”
為了這份堅持,謝赫特曼不得不回到以色列,但照樣受到無數的嘲弄,甚至有人指著他的鼻子大罵瘋子,他始終不放棄一絲一毫的希望去尋求支持,終於得到一個叫亞瑟的朋友的幫助,曆經兩年的時間,才將論文刊發,但論文隨之被化學界人士說成是一派胡言,一些權威人士還站出來公開質疑,著名化學家、兩屆諾貝爾獎得主鮑林揶揄地說:“他是在胡言亂語,沒有什麼準晶體,隻有‘準科學家’。”
一些學校的老師甚至以他的這篇論文為例,教育學生不要不學無術,不要胡思亂想,要尊重“常識”,才不會鬧笑話。
但他不在乎,決心一條路走到黑,更專注地研究“準晶體”。他的執著打動了一些科學家,他們開始重新思考他的發現。最終,人們才確認“準晶體”不僅存在,而且是一種硬度高且兼具彈性的材料。
曾經受盡嘲笑和怒罵的男孩,如今終於站在了諾貝爾化學獎的領獎台上,他的執著、堅強、隱忍和不斷進取之心更強烈鼓舞了成千上萬的人們,謝赫特曼說,自己不想讓一些所謂“終極真理”誤導了人們,他想告訴人們,自己的主見,如果知道是正確的,就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要放棄。
從謝赫特曼身上,人們看到了一個堅強的男生如何在嘲笑和排擠的環境裏培養勇氣以及麵對自我選擇的恒心和毅力。他的故事是如此感人和振奮人心。美國化學協會主席納西·傑克遜說:“謝赫特曼的價值,就在於他遵從了自己心靈中最真實的感受,堅信自己的專業水準。在世人皆不認可的情況下,堅守了自己的主見。”美國《時代》周刊也撰文評價說:“這是真正催人勵誌的故事,謝赫特曼用他的經曆告訴我們,人一生難免要遭受誤解甚至嘲笑,把嘲笑當壓力,就可能選擇屈服和退讓,把嘲笑當肥料,並堅持到最後,方為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