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心理學家都認為,除非人們能改變自己的情緒,否則通常不會改變行為。我們常常逗眼淚汪汪的孩子說:“笑一笑呀”,結果孩子勉強地笑了笑之後,跟著就真的開心起來了。情緒改變導致行為改變。心理學家艾克曼的最新實驗表明,一個人老是想象自己進入某種情境,感受某種情緒,結果這種情緒十之八九真會到來。一個故意裝作憤怒的實驗者,由於“角色”的影響,他的心搏率和體溫會上升。心理研究的這個新發現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擺脫壞心情,其辦法就是“心臨美景”。
例如,一個人在煩惱的時候,可以多回憶愉快的時候,還可以用微笑來激勵自己。當然,笑要真笑,要盡量多想快樂的事情。高聲朗讀也有幫助,隻是讀書時要有表情,且要選擇能振奮精神而非憂鬱之作。
一項心理研究顯示,心情煩惱的病人帶著表情高聲朗讀後,他們的情緒亦大為改善。又如,當你感到焦慮、抑鬱的時候,玩一場好笑的遊戲或看一場滑稽的電影,但一定要放聲大笑,往往能收到奇效。假使暫時沒有這個條件,那不妨從記憶中提取類似的鏡頭。心臨其境可以代替身臨其境,笑聲總會使你身心舒暢。霍特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曆。有年夏天,他駕駛一艘10米長的單桅小帆船作兩星期航行,途中因遇到雷雨襲擊,他緊張得向3位朋友粗暴地發號施令,結果大家驚恐戰栗,不知所措。後來有個從前當過海軍的朋友心平氣和地提出一條建議,才使他們擺脫困境。兩天後他們又陷入一次更凶猛的風暴之中。說也奇怪,這時霍特鎮定得連自己也有些吃驚。他的情緒感染了大家,大家也沒驚慌失措,結果船隻安渡難關。
利用有意識的動作來改變我們的心情,利用心情來改變我們的行為,這是幫助我們度過生活中困難時刻的有用方法。英國小說家艾略特曾寫道:“行為可以改變人生,正如人生應該決定行為一樣。”如果我們能記住這句格言並遵照它去做,我們就能獲得更充實更快樂的人生。
一項研究表明,人們處理情緒的方法有四種:
(1)逃避。我們每個人都希望避開痛苦的情緒,然而有些人因為矯枉過正,結果連那些他想得到的情緒也失去了。譬如說他們害怕失望,因此極力想避開會導致失望的情況,如畏縮於拓展人際關係,不敢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當一個人有這種現象時就如同掉進陷阱之中。就短期來看,他是避開了會使他失望的可能,可是卻也失去了能使他得到關懷和信心的機會,也許這正是他渴望得到的情緒。除非你完全失去感受的能力,否則你就免不了產生情緒,一心想逃避自認為是負麵的情緒並不是辦法,積極的作法是你應該從這些負麵的情緒中挖掘它正麵的意義及功能。
(2)否認。有些人經常不願讓惡劣的情緒為他人所知曉,便會這麼說:“我並不覺得有那麼糟。”然而他們的心裏卻一直惦記著那些事,為什麼自己就那麼“衰”?為什麼別人會想占自己的便宜?或為什麼自己已經盡了力卻仍不如意?他們就隻會往這些負麵方麵想,卻不去想如何來改變自己的意焦。一個人如果真的遇上不如意,卻想一味地隱瞞,這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帶給自己更多痛苦;如果一味不理情緒所帶來的信息,那也不會使你覺得更好受,反倒更加強了那種負麵的情緒,直到最後你不得不正視。處理這類情緒最好的方法不是漠視,而應是去了解它的成因,從其中找出有利於你的策略。
(3)屈服。有些人對於痛苦的情緒很容易便屈服了,他們無心從其中學到寶貴的教訓,反倒刻意加強它們的威力,甚至於還不服氣地對別人說:“你們以為能夠應付得來,讓我告訴你們,它遠比你們所想的困難得多。”當他們說過話時,就真覺得好像是在說一個事實,好像自己遇到的是別人所未曾經曆過的,自己能有此經曆是件值得驕傲的事。可以想象一個人如果常常有此舉動,那就真是掉進致命的陷阱裏,若不盡全力抽出身來,人生最後就必然如他自己所預言的那樣潦倒一生。處理痛苦情緒最有效且最健康的方法,就是要學會看出它對你的正麵意義。
(4)學習與應用。如果你真想過個有意義的人生,那麼就得讓情緒為你所用。隻要你有感受的能力,就脫不了各種各樣的情緒,所以你別想逃離它、別想消除它、別想視而不見它、別想歪曲它的意義,當然更別想讓它控製你的人生、情緒。就算是會帶給你短期的痛苦,但它絕對是一座你內心的指南針,指引你應走的方向,以得到所想追求的目標。如果你不曉得如何使用這座指南針,那麼就有如行駛在心理的狂風暴雨之中,永遠找不出一條脫困的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