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代序 大合唱:90s作家的集體亮相 (1)(1 / 2)

這本書的出版將是“中國校園新文學運動”在2011年最重要的一步。在這本書中,文學理論退回後台,“90後”作家群的校園文學作品直接揮起這麵大旗,衝在最前麵。

自2003年以來,不知不覺,這場最開始由阿裏歌歌一個人在戰鬥的mini(迷你)版“新文學運動”持續了近十年。截止到今天,我想,我又找到了眾多同行者,我依然不孤單,像以前那樣:60、70年代是那幫意氣風發的詩人,80年代是我所有的同齡人,然後便是“90後”的你們。這場邂逅,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與這場運動和校園文學有關的一切剛剛開始。它證明了中國校園文學領域的研究和寫作一直在進行,一代又一代的校園文學作家湧現,故事多變,題材不同,但是不變的是校園文學自身所帶的特點。

在20世紀90年代,我發表了第一篇校園文學作品,2003年,我以一名生於80年代的青年學生身份完成了中國校園文學史引論的第一版。說“史”,尤其是對於一個曾經的在校青年學生、一名作者,看上去有點大了,但是校園文學自身的特點決定了這一點:當這一代人從校園中走出的那一刻,他們在校園文學中的作品和成績就已經進入了曆史。所以,這就是校園文學史,短暫而燦爛,生澀卻又美妙,一如我們的青春和成長。這是我在十年間繼續這卷特殊文學史和這場校園新文學運動的緣由,同時,它也是我的信心來源,雖然跨越了時空、雖然隔代間距,它們仍能讓我與新一代寫作者保持親近。你們不了解我,但是我了解他們,他們的喜怒哀樂,我感同身受。因為我就是曾經的他們。

當年和他們同齡的我,寫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我在未來的街頭等你》,“等”的既是己然“30歲的我”,也是現在的他們。

熱愛校園文學、關注校園文學、研究校園文學,這是一件幸運的事,它始終提醒我,我的青春小鳥沒有飛遠,我的成長還沒有完成,我也還有無限可能。

總有一個身份,讓我們感覺到親切,那就是“校園作家”,或者是“文學小青年”,當韓寒小說裏麵的主人公已經開始墮落,或者他的讀者們習慣了那樣的情節;不管妝有多濃,不管PS技術多麼高超,郭敬明的華麗容顏也開始褪色;曾經的阿裏歌歌現在周末最喜歡的事情是陪媳婦兒看《鄉村愛情》,這並不說明這一代人怎麼樣,他們隻是長大了。曾經的我們,渴望進入社會,渴望成功,渴望做出一番成績,渴望得到認可,渴望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當這些願望一件一件實現或者向它們靠近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其實享受簡單和享受過程才是最有意義的,才是最快樂的。腳步慢下來,學會享受青春,享受成長,享受文學,不要去管它好不好。現在的很多作品雖然粗糙,但是它卻是新鮮和光亮的,不要否定自己,不要懷疑未來,你急或是不急,你願意或者不願意,它都會如期而至。

我曾經預估,“90後”作家們要出場了!

為此,我製作了一個“中國十大九零後作家榜”,並出版了中國校園文學史第二版,和一本作品集,叫做《出名要趁早》。我願意把它稱為一次預熱;去年,我還參加了“90後”作家的首屆聯誼會活動,當時參會的“90後”作家們在作品研討會上搶著發言、在散會後的酒桌上大口喝酒,回到家後我看到他們勤奮創作。這本有著眾多作家的大型作品集,正是證明了“90後”作家們的長成,到了要結果的時候了。長大了,也說明離開了,同時也開始了新的征程。

關於“90後”作家的特點,我們回顧近幾年校園文學的曆史,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鬱秀開了個頭,“80後”作家群體發力,然後到了“90後”這裏,雖然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還未完全成氣候。為什麼呢?

打個比方,一浪打一浪,後麵的一浪必須要比前一浪大,才能把他們拍死在沙灘上。所以,“90後”隻有掀起更大的浪,才能形成新高潮。我想,“90後”作家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突破,我分別從三個人說起:

我看好顧文豔。我跟顧文豔約了一本書,名字叫做《成人禮》,這種“成人”,有兩個方麵的含義,一個方麵是顧文豔自己的“成長”;還有一個方麵是她,作為一名中國女孩,在全球化時代,間接地體現著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方方麵麵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