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說一定要出國,才能寫出這類作品,因為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處處都有奇跡,我們要做的隻是更敏感一些,更敏銳一些,在這個方麵,青少年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而且,這個角度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源自生活的作品永遠有力量。
文學形式或者題材上的創新和性格,這一點非常地難,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但是這一點又很容易,因為每一個都可以去嚐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好,“90後”了解“90後”自己,了解同齡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必須由是“90後”作家自己完成。不要過多地考慮其他人,因為即便你想得再周全,看不懂的仍然看不懂。在這個方麵,我比較喜歡雷蕾的文字。
另外一點,可以借助載體或在傳播陣地上的優勢突破。我個人感覺是,“90後”整體在網絡上的表現並不突出,網絡雖然偏向於浮躁和快餐、娛樂化消費,但是它也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在這裏我給大家舉個例子,那就是樊朔同學,筆名聰明的小瘋子。她今年高考結束,馬上要去讀大學,但是我認識她的時候,她還是一位13歲的小孩兒。當時她在網絡有幾千萬的人氣,粉絲眾多,同時挖坑三五部,速度驚人。她很熟悉、很精通網絡的特點,例如把故事講好,例如敘事的角度,所以抓得住人。
“90後”作家們需要一位代表人物。作為一代人的寫作者代表,肩負兩個使命,一個是讓另外幾代人了解他們,一是全社會需要了解這一代人,那麼從文學作品入手是最好的辦法。對於“90後”作家來說,這是被動的;對這一代人來說,他們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是主動的。
每一次看湖南衛視的快男超女節目,我就會有一種感慨,什麼時候,年輕人的文學也能像音樂這樣被萬眾矚目?
在這其中,我能為大家做的是:一個運動的支援,一本文學史,一些理論上的支持,以及,這麼一本作品集。
三
從1998年參加工作起,我有幸廣泛接觸到三類寫作者,一類是學生作者,一類是網絡作者,一類是傳統文學作者。先說最後一種,在我的理解中,我們目前所謂的傳統文學是偏離傳統的,拿小說來說,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是“四大名著”“三俠五義”《聊齋誌異》等等諸如此類,這比純正的、被曆史檢驗過的、有生命力、真正意義上中國小說拿到當代文學上隻會被列為通俗小說,這使我對當下的文學傳統有一個大大的問號。
網絡寫作的特點決定了發表在網絡上的作品如果想紅,那一定要先從講好故事開始,或者作品一定要有吸引力。在此前提下,出現了兩種極端,一種是眼球文學,一種是好看耐看而且有品質的文學,怎麼檢驗呢?不用擔心,網絡提供了一種大浪淘沙的環境,純眼球文學隻會曇花一現,而有品質的作品會流傳下來,被無數人閱讀、傳播,這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然後,再談學生作者,在這裏我要再次強調我對校園文學的定義。有人說,學生的作品還算不上是文學,那就又回到剛才我所提到的傳統文學和通俗文學的話題上來,我想反問的是:文學的標準是誰定義的?有人能回答麼?反正我可以很有底氣地說,不是我定義的。但是我從2003開始,就在嚐試定義一種文學,那就是校園文學,與其說是定義,不如說是突圍、解套,因為這種文學在此之前一直被忽略、無視、冷落,然而大量的事實證明,它確確實實地存在,而且聲勢浩大、此起彼複、生生不息、無比繁榮。在那些帶著商業或者官方背景的活動後麵,我們應該看到小芽剛露尖尖角,在這個小芽下麵,是校園文學的肥沃土壤,有廣大的同齡人讀者需求,有社會的養分、水分、陽光在支持。
我想真正的文學傳統來自於創作現場,來自於讀者選擇,而不是理論專著,所以,我們所有用心寫作的朋友們有理由自信。
我並不是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大家,隻是希望學生作者們有一種寬闊的視野,不要受所謂專家誤導,這是上一代非著名“80後”作家對新一代有機會出名的“90後”作家們的文學忠告。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