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代序 大合唱:90s作家的集體亮相 (2)(1 / 2)

“校園文學”是什麼?它有哪些特點?

從字麵意思上來看,校園文學,指的是“校園裏的文學”或者“以校園題材為主的文學”,但這是狹義上的校園文學。

廣義上的校園文學,也是本書中所指的“校園文學”,是指以學生作者為創作主體的文學,是一種建築在校園生活或青少年成長心理基礎上的文學。它的主要讀者群體也是學生,它適應了學生們的成長需要,是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文字、是文學與教育相結合的產物;除學生寫作以外,部分成人作家創作的以學生為本位的文學作品,也可以被稱為校園文學。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學生——尤其是中學生的成長被不經意地忽視,而隨著社會發展,他們的成長開始被重視、被發現,學生們的個性得到了尊重,學生們不是學習的機器,他們有成長的需要和成長的需求,他們不再滿足於教育提供給他們的成長經曆,他們需要一份能與這個時代接軌的精彩的成長,“校園文學”也正是肩負著這樣一種使命發展起來而且日漸繁榮。

在筆者看來,校園文學的價值與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校園文學”是發現成長,並建設成長的最好方式,它能有效地協助學生完成青春期的成長,提升成長質量;其次,校園文學讓青少年作者關注成長和內心,更強調個體在社會中的位置,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我,認識自己;同時,校園文學與現代教育相輔相成,例如提高寫作能力,配合教育達到提高個人能力的目的;另外,校園文學作者們可以通過參與各類文學活動,拓寬視野、接觸社會。

校園文學受到學生的喜愛和追求,參與人數眾多,市場也給予了最積極的響應,各類校園文學讀物數不勝數。但是,與校園文學的繁榮極不匹配的是,查閱各類出版資料和論文數據庫,對“校園文學”做出準確定義,給校園文學一個名正名順的身份證明,以及對校園文學做出理論研究的人少之又少,這完全是一個空白的領域。擁有我國最廣泛讀者群體和人數最多的作者群體的特殊隊伍,雖然被市場接受和認可,卻一直被各界忽視和冷落,這是不正常的。這正是筆者從事本項研究的重要原因。

校園文學雖起源於作文,但大多數校園文學又明顯區別於作文,它是以“文學”為主要出發點,它等同於兒童文學、網絡文學等文學類別,是文學中的一個獨立分類。

長期以來,評論界與文學界習慣將學生們創作的、超出傳統“作文”概念的作品歸類於“兒童文學”,例如那些在文學類報刊雜誌上發表的,或者正式出版的學生作品,最典型的像鬱秀的《花季雨季》,被列為“兒童文學”作品並獲得國家級的兒童文學獎項。但是實際上,這種劃分、歸類並不完全合理;隨著近幾年校園文學的興旺發達,有一部作品又被稱為“青春文學”或者近幾年喊得很響亮的“‘80後’文學”,然而,這些概念和定義始終模糊、尷尬。

在“文學”的分支下,“校園文學”特有的作者、讀者、作品題材和主題定位更加細化,這一點,可以從校園文學的發展曆史中看出來,筆者曾將中國的校園文學作者分為五代人。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校園文學”可以追至“五四”,北大錢理群教授對此有研究:“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創始期的現代文學就是一種校園文學,它的早期主要作者與讀者大都是大、中學的教師與學生。”這是中國校園文學的第一代人。

20世紀70年代,十來年文學的萎縮也讓校園文學無所建樹,此間的文學運動與大學互哺關係全麵中斷;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文學的一個高峰時期,校園文學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中國校園文學的第二代人浮出水麵。這個時期的校園文學以詩歌為主,作者以大學生為主,他們受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朦朧詩”的影響,釋放著自己因曆史原因失色的青春聲音。

校園文學的再次興起,是筆者經曆過的20世紀90年代初期,校園文學的第三代人也在此期間形成:當時,一度被貶斥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學生作品已經在圖書市場不時出現,但品種不多,印數也不大,有個人詩集、個人作品集等;真正占據校園文學市場的是正規的、主流的青少年報刊,例如《中國校園文學》《語文報》等,相比成人文學刊物發行量的逐年下滑,這一類報刊的發行量卻在逐年上漲,眾多文學少年們以在這些報刊上發表作品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