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 / 3)

第八章

壯泰語諺語押韻形式之比較

韋樹關

押韻是各民族諺語最重要的語音手段之一。押韻形式往往是各民族諺語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如漢語諺語多押腳韻(“一年之計在於f,一日之計在於攀”、“良藥苦口利於f,忠言逆耳利於療,0。壯族和泰族同是漢

藏語係壯侗語族台語支民族,有很近的親緣關係,兩族的諺語在押韻形式上有哪些共同點,又有哪些不同點?本文擬對壯泰兩族諺語的押韻形式作初步的比較。

一、壯泰諺語押韻形式的共同點

押頭腳韻

腳韻,也叫尾韻,指一句話最後一個音節的韻母;頭韻,是一句話開頭一個音節的韻母。押頭腳韻,是指第一句的尾字與第二句的頭字押韻。這種押韻形式出現在複句諺語中。例如:

壯:Baemboujdaengq,naenghmboujnai.行不告辭,坐不道謝。(喻粗魯無理)

泰:雞因羽毛而美,人借打扮而俏。

壯族諺語中,第一分句的尾字tag5(叮囑)和第二分句的頭字nag6(坐)構成頭腳韻;泰語諺語中,第一分句的尾字mi(羽毛)和第二分句的頭字RU(人)構成頭腳韻。

押腰腳韻

腰韻,是指一句話中除第一個音節和最後一個音節以外的其他音節的韻母。押腰腳韻,是指第一句的尾字和第二句的腰字押韻。這種押韻形式出現在複句諺語中。例如:

壯:Baklumjyouzlumjlauz.simbaenzdaubaenzgiemcj.嘴如油似脂,心如刀似劍。

泰:1t4i4ifliJai水裏有魚,田裏有稻。

壯語諺語中,第一分句的尾字la:u2(脂肪)與第二分句的腰字tam1(刀)構成腰腳韻;泰族諳語,第一分句的尾字iJm(魚)與第二分句的腰字vn(田)構成腰腳韻。

押腰韻

即腰字與腰字互相押韻,這種押韻形式出現在單句諺語中。例如:

壯:Goepndaidaivihbak雄蛙為嘴死。(禍從口出;言多必失)

泰:牆有耳,丨'卩有洞(說什麼話或做什麼事,要小心謹慎)

壯語諺語中,腰字ndai(“雄”蛙)與dai(死)構成腰韻;泰語諺語中,腰字u(耳朵)與s(門)構成腰韻。

即第一句的尾字與第二句的尾字押韻。這種押韻形式出現在複句諺語中。例如:

壯:Mizcixgwnguk,mboujmizcixgwngoenqnduk.有吃的時候大吃大喝,沒有吃的時候就啃朽樹墩。(喻不知節儉)

上舉壯語諺語,第一分句的尾字guk(老虎)與第二分句的尾字nduk(朽)構成腳韻。

泰:uuVUif)扣yfimumu心貓不在老鼠鬧,貓回來屋頂掀。

上舉泰語諺語,第一分句的尾字r3:g2(高興)與第二分句的尾字P3:g2(掀)構成腳韻。

二、壯泰語諺語押韻形式的不同點(―)腰腳韻與腳韻交替使用

即一句諺語中,既押腰腳韻,又押腳韻,腰腳韻與腳韻交替使用。壯語諺語有這種押韻形式,泰語諺語沒有。例如:

Laebcoumizfwndoek,baelidloekmaranz;laebcounditndatyanz,cekcanzbaeguhloek.立秋有雨下,去把水車拆回家;立秋太陽大,拆了曬台做水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