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鳥兒不說話(1 / 1)

孤獨的鳥兒不說話

不是葉子橢圓、常綠或落葉的灌木,種在園圃裏或擺在案頭上供人欣賞;也不是那個飽滿、圓潤、不玲瓏,但溫暖、可靠的大家”丫環。不是!這裏我們所說的,是常被喚作子規、布穀的一種鳥兒。

提起布穀,我們一定不陌生。

你聽,“布穀——布穀——”叫聲短促、迅疾、清悠、歡悅。人們習慣於把它們的叫聲演繹成“播穀——播穀——”,或者“阿公阿婆,割麥插禾”。割麥,是南方的農事。對於我們北方來說,大杜鵑的提醒就隻剩下“插大杜鵑生性孤獨,繁殖期亦不成對生活。

大杜鵑,別名郭公、布穀、鴻、喀咕、 割穀。 多棲息於山地及平原的樹上以及居民點附近。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

大杜鵑雌雄交配雜亂,不自營巢,而把卵置於其他鳥類的巢內。禾”這一項了。

大杜鵑一到,就等於說―春天結束了,初夏已經來臨!

於是, 鳥兒們開始繁忙地求偶、婚配、孕育、孵化,新一輪生命重又開始蓬勃地生長,大地上新一輪的生活重又開始忙碌地繼續。沒人賦予大杜鵑這樣的義務,但它們總是鍾表一樣準時地喚醒著、敦促著―是不是它們的腦袋裏,住著那個會敲鍾的小人兒呢?

在我國,大杜鵑分布較廣,是森林中最喜歡鳴叫的鳥類之一, 它們常常喜歡在晨間鳴叫。有個統計數據說,大杜鵑的叫聲平均每分鍾多達24~26次,連續鳴叫半小時方稍停息一下。以此類推,循環往複。

我們所說的大杜鵑,主要是指常見的大杜鵑和四聲杜鵑。但是,它們生性怕羞,喜歡隱匿在密林的深處,雖然到處都能聽到它們的聲音,可是著實難睹芳容。其中, 四聲杜鵑更是 “養在深閨人不識”。

四聲杜鵑,這名字挺有意思的。不知道它們是不是隻叫四聲就不叫了,還是因為叫聲以 “四”為一組呢?確實有點兒不可思議。還有人說,隻有四聲杜鵑才叫布穀。其餘的杜鵑不能隨隨便便歸於“布穀”之列。誰知道呢?

大杜鵑確實是濕地中最為孤寂的鳥兒、但同時, 它們也會表現出出奇的溫順與安寧,似乎喜怒哀樂,都看不出它們麵目表情的激烈變化。它們無動於衷的外表,好像一簾幽夢,把某種遙遠的往事沉甸甸而又輕輕地遮住。如果仔細聽,你會從大杜鵑的鳴叫聲中聽出,似乎含有一種流離、失落的感覺。

在莽莽叢林中,我曾聽過大杜鵑的叫聲,不論是近處還是幾百米外,它們的叫聲都帶著某種奇特、深邃而清純的氣息。古樹、老藤的濃蔭隔絕了燦燦的陽光,也隔絕了外麵風起雲湧的喧囂和熱鬧。但大杜鵑依然心懷世事地把自己安放在獨有的世界之中,提示農夫關於雨水的預報,也喚醒沉睡的土地和愛情。

在春夏之際,大杜鵑還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們那種淒涼、哀怨的悲啼, 常常激起人們的無限情思。再加之大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人們便願意善意地“將錯就錯”,認為它們太忠貞不二了。快瞧,都 “啼”得滿嘴是血了呀!於是,還引出了諸如 “杜鵑啼血”的許多傳說和哀婉詩篇來。大杜鵑幼雛全靠東方大葦鶯“義親’喂養。

豆雁又稱麥鵝,外形大小和形狀似家鵝。兩性相似。壽命17年。屬大型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