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朝一日會成為旅行者的
集體準則:要麼效仿,要麼超越
6
“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著你腳車的輪跡。”
在新加坡,華商胡文虎第一個留墨
在印度,總理接見了他
甘地送給他一幅絕食期間親手織成的粗麻布印度國旗
訪過中國的泰戈爾與他合影
在德國,元首為他畫了一幅肖像
在法國,總統和總理把他視為
座上賓客,寓居巴黎治病的東北少帥
送他“壯遊”兩字;在英國
首相以諺稱許:“經曆是智慧之母。”
在美國,喜歡旅行的輪椅總統
與他相見如故,並贈他一枚金牌
在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
和他傾心長談;在希臘奧林匹亞
他替沒有派員參加第十屆奧運會的國民政府
寫道:“中國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7
風光,險阻,遍地紙上談兵
除了旅行家;遺忘的現實自有借口
除了夢想;每一封家書
都值得期待,除了壞消息——
“現在我說的中國話
自己也不知道是哪裏人了,完全的湖州話
已經不能說了,隻能說六成
上海話大概能說六成
國語呢,是帶有南京話的五成
父母親大人,這很有趣吧。”
更為有趣的是——點頭是NO的風俗
曾讓年輕的旅行家南轅北轍
而澳洲土著的盛情
是請客人吃蠐螬羹和烤蜥蜴……
8
七年,40多個國家,數萬公裏行程
571枚各國郵戳,1200個
中外團體的簽名,諸多名流政要的
贈言手跡——旅行家潘德明
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完成了
一次不可思議的出行——1937年7月6日
他回到上海,即將占據報端的
卻是來自盧溝橋的子彈
射穿城牆。所謂命運,山河跌宕
時代的麥哲倫和徐霞客之心
隨著民國黃金十年的
驟然停擺,成為被湮沒的世紀絕唱
9
自行車旅遊者協會的會員
熱烈地談論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騎遊獎
潘的壯遊……哦,曾有
七位上海青年,也像他們那樣
熱烈地在報上發表宣言
但騎遊是一回事,騎遊獎
是另一回事——天堂裏沒有協會
也沒有為競賽頒發的獎項
潘的壯遊……哦,行程越遠
世界就變得越發簡單
(被策劃的冒險是自行車旅遊者協會的事業
挑戰畫蛇添足的饑渴)
潘的壯遊……哦,知音在喜悅
潘的壯遊……磨礪已經凝固
2014年竣稿,濟南舜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