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刑錄
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
——蒲鬆齡《聊齋自誌》
1
有句俗語常被我們惦記:小時候胖不算胖。
蒲鬆齡便是一個例子。這位地主家庭的
少爺,書香門第,文冠一時
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第一補博士弟子員
此後屢試不中,直至71歲授例
成為歲貢生:一個安慰性的功名。
2
應童子試之前,蒲鬆齡娶了妻子劉氏。
再之前,他是一群頑童中的一個或從讀於父親
或奔跑於山野;崇禎吊死煤山
滿人殺入山海關;他的母親
即將分娩而父親據說剛從日後成讖的夢中
醒來,時在庚辰年暮春,星空浩蕩。
3
家道中落而兄弟析箸,蒲鬆齡不得不設帳於
縉紳之家。屢戰屢敗的仕途之夢
像水中的月亮散發出令人絕望的清暉——
科舉時代,科舉不第是唯一熄滅讀書人熱情的
撒手鐧,他隻是沒有料到
塾師這份差事,自己居然要做一輩子。
4
年輕時,蒲鬆齡和好友們共結郢中詩社。
也曾南下江蘇,到寶應縣做同邑孫蕙的
幕賓。這僅有的一次短期遠行
讓他大開眼界:南方的山水和歌女一度占據了
他的青春,但官場和官場的看客
並不是一回事。他鄉也不是家鄉。
5
柳泉先生和聊齋居士作為固定的尊諱
是後來的事情,留仙,劍臣
才是蒲鬆齡的抱負展現出命運得失均衡的告誡——
必須有一本《聊齋誌異》匹配前者。
必須有一個失敗的讀書人
與後者背道而馳(沒有劍,也不是朝臣)
6
弗洛伊德說,夢是願望的達成。但蒲鬆齡
有過早於弗氏的記錄——狐聲月色下
一個紗剪的小美人(顏如玉)
從書中折腰而出,愛上懷才不遇之人(清貧的秀才)
他們一起寫詩,填詞,視金如土
但不缺金,傳宗接代而不需要媒妁之言。
7
鬼魅遊蕩的世界,蒲鬆齡就是憲法和憲法的
執行者:青梅如何。胭脂如何。真假阿繡如何。
耿娘如何。小翠如何。嬰寧如何。
聶小倩如何。雲翠仙如何。
歡不忘仇的公孫九娘如何——
聊天的房間裏堆滿愛情與複仇的故事如何。
8
……應鄉試未中……應鄉試未中……應鄉試未中
48歲那年,依舊應鄉試未中
理由是,闈中越幅。所幸此之前後
蒲鬆齡結識了老鄉王漁洋
詩壇的盟主,在《聊齋誌異》的手稿上簽名
並以詩相贈:“……愛聽秋墳鬼唱時。”
9
畢際有,戶部尚書之子,西鋪村的
豪門大戶,蒲鬆齡的東家和老友。教習之餘
或為畢家捉刀代筆,或為主人
尋找菊花種子。一盞孤月,兩種心情
凡此三十年,江湖不再
西鋪村成為蒲家莊,盡管畢際有並非蒲鬆齡。
10
康熙五十二年,畫家朱湘鱗對燈取影
為蒲鬆齡畫了一幀公服肖像。
“作世俗裝,實非本意,恐為百世後所怪笑也。”
拈須微笑而又如此自題
當是五味雜陳。這年秋天劉氏離他而去
自己倚窗危坐而卒也已近在眼前。
11
讀書。教書。著書。除了盲腸般的應試
蒲鬆齡的一生隻剩下這六個字
墓中也僅有念珠,印章,旱煙袋,宣德爐,錫製的酒具。
銅鏡和耳勺是夫人的生前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