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不是讓我們去約束孩子,其目的是讓家長在不控製孩子的情況下,積極地影響他,讓孩子在沒有壓力下與你友好合作。
相互溝通,會使代溝障礙自動消除,這正是走進孩子的內心,讀懂孩子這本“書”的最為有效途徑。
1.溝通:與孩子分享
溝通是優秀家長必備的一種能力。
為人家長的過程,其實就是為人父母者將子女撫養成人的過程,在接受這些關懷之愛當中,孩子慢慢成熟了。因為有愛,讓你及孩子感到幸福。
溝通不是為了約束孩子,而是讓你在不控製孩子的情況下,卻能夠影響他,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與你合作。在孩子的每個成長過程中,我們會因為我們的年齡、閱曆、學識及對周圍環境的了解而對孩子做某些控製,但是這種控製會隨著時間而越來越少。因此你必須了解自己所能掌控的有什麼,並且培養與孩子之間的默契及相互信任,這樣你對孩子就會有正麵的影響。
那麼,你準備怎麼做呢?
我們希望你在練習溝通的過程中掌握兩個要點:第一,純粹想要與人分享;第二,想要改變別人。這就是說,當你和別人分享時,你會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而當你能夠改變別人時,你心裏會覺得更舒服。
當你和孩子對話時,請你誠實地麵對自己並且問自己:“我在這個對話當中,希望得到什麼?”
1.為了好玩
2.表達重點
3.了解孩子的活動
4.知道孩子一切無恙
5.檢查孩子的基本需求
6.為了裁決
7.為了麵子
請你多想想,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原因。不管自己的動機為何,請不要有罪惡感。你可以有任何想法,請誠實地麵對自己,並且妥善處理之。這絲毫不會影響你和孩子之間的對話。
下一步就是確定自己的動機:是為了分享還是需求?當你清楚自己的動機時,要勇於麵對它。
2.溝通的8個關鍵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愈大,便愈難與他們溝通,甚至不知應該怎樣去交談,往往說不了幾句,孩子就表現得一臉不耐煩,或別過臉去,或返回自己的房間。這顯示了親子之間尚未能建立起積極正向的情感反應。
家長對孩子說話時,應該有正向的目的,例如提供知識訊息、解決疑難、說故事、分享情感、表達自己的意見等。家長如果能表現友善,不以強者的權威壓製孩子,往往會得到孩子相對的友善。“沉默”也是有效的溝通,可以避免語言衝突的傷害,更能令你冷靜下來,重新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這對維持親子間的良好關係有一定的幫助。
怎樣對孩子傳達友善的訊息,以達到溝通的效果呢?下麵是優秀家長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8個關鍵:
1.接納孩子
必須讓孩子知道,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家長都是愛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也許家長並不接納他的行為,但依然關愛他。有時隻要簡單的一句話:“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或“我也這樣想!”就能使孩子覺得受到家長的認同;有時不說一句話,利用身體語言如微笑、擁抱、點頭等,讓他知道你是多麼疼惜他,不隻是當他表現良好時。
2.表達感情
有些家長隻有在孩子小的時候才表達親昵的行為,當孩子漸長便改以冷淡的態度,甚至拒絕孩子的“癡纏”。然而溫暖的身體接觸可令孩子切身體會家長的關懷;此外,也別忘了接納孩子對你表達的愛意。
3.注意語氣與態度
尖銳高昂的聲音帶有威嚇的效果,家長應該避免,盡可能經常微笑,以歡愉、平和的聲音,顯示出友善、冷靜的態度。
4.多說“我”,少說“你”
不要說“放學後,你應該立即回家”,而應該說“放學後你不立即回家,我會很擔心。”
5.不要做價值判斷
即使孩子不同意你的看法,也要認同孩子可以有自己想法的權利;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舉出適當的事例以支持自己的想法,並且坦誠地分析雙方的意見。家長不壓製子女的思想,尊重他們的感覺,自然贏得孩子對你的敬重。
6.以積極的態度分享孩子的感受
無論孩子是向你訴苦還是報喜,你都最好能夠暫停身邊的工作,坐下來細聽。如果你隻能邊工作邊聆聽,也應向他表明你的想法或感受,倘若隻是敷衍了事,孩子接收不到回應,日後也就懶於與你分享心事。
7.了解孩子說的話
孩子的語言能力尚未發展完善,常未能以適當的語句表達心中意見。他生病時對你說:“媽媽,我最憎恨醫生!”乍聽之下,令你驚訝,但隻要你試著了解:“哦,他做了什麼事惹你憎恨啊?”孩子答道:“他總是要給人打針、要人吃那些很苦的藥水。”“哦,因為要打針吃藥,你覺得很不好受,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