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有效溝通:與孩子溝通的能力(1)(2 / 3)

8.反映孩子的情緒

有時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應,倘若家長能夠表示理解和接納,他會有更深刻的認識。當他對你說:“媽媽,爺爺買了一個絨毛小狗給表妹,我也要買一隻玩具貓。”媽媽可以將他的感受反映給他聽:“哦,你是有些妒意了,感到很不公平,但你要知道這是表妹的生日禮物啊,上月你的生日時,爺爺不是也送了你一個洋娃娃嗎?”幫助孩子了解自己,他也容易釋然了。

有了良好的溝通能力,不但可以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更可幫助孩子成長。

盧勤在她的《寫給年輕媽媽》一書中,介紹了這樣一個善於與女兒“親密無間”、“無話不談”的爸爸,這使許多父母欣羨不已。

故事中的女兒叫華卉,由於是北京的一名小學生,由於表現突出被評為第四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當選之前,盧勤想了解這個孩子,便請她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自己一起主持“家教谘詢熱線”節目,主題是“孩子眼中的媽媽”。

在交談中盧勤發現,華卉最感興趣的話題是談論她的爸爸。她對爸爸現在的事及小時候淘氣的事都了如指掌。華卉自豪地對盧勤說:“我跟爸爸無話不談。重感情、講信用是我們相處的原則。‘夠朋友’成了我倆的口頭禪。一句‘夠朋友’,能使我倆的誤會消除,隔閡全沒了。”

“你和你爸爸是怎麼交朋友的呢?”盧勤好奇地問。“每天我們都談一個小時的話。”華卉得意地說。

“天天都談?”連盧勤都有點不相信。“是啊!都習慣了。”華卉認為這件事很平常,盧勤卻覺得很不一般。

後來,盧勤找機會采訪了她的爸爸。華卉的爸爸叫華樺,是個軍人。他當過知青,當過工程兵,吃過很多苦,身上留下許多傷。婚後,他擁有了一個賢慧的妻子和一個可愛的女兒。沒想到,女兒患了先天性胰腺炎,不能吃任何帶油的食物,所以身體很弱。華樺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女兒,知道女兒患的病難以治愈,但他卻沒有悲觀失望,更沒有對女兒嬌慣縱容、百依百順,他懂得怎樣去愛孩子,他明白,一個有病的孩子更需要心靈溝通,更需要以誠相待!

華卉和她爸爸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兩代人平等交談、相互溝通,會使代溝障礙自動消除,這正是走進孩子的內心,讀懂孩子這本“書”的最為有效的途徑。

在現代社會,家長和子女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子女說得對,家長就沒有理由拒絕。況且,做家長的必須明白,雖然我們的年齡比子女大,經曆比子女多,經驗比子女豐富,但真理不見得都在自己手裏,有時也在子女一邊。在真理麵前應當人人平等,誰說得對,有道理,就應當按照誰的意見去做。

願天下家長記住:孩子渴求平等,渴求與家長心靈溝通,請不要對他們說“這裏不是你發表言論的地方”。

3.隻要家長放下架子

家長與孩子關係不和諧,甚至很僵化,這往往是因為親子雙方處於不平等的狀態:家長對孩子是居高臨下的教育、訓斥,孩子則隻是被動地受教育,挨訓斥。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意見往往無法表達,或者表達了也不被家長重視和接納,因此就對家長產生了逆反心理,與他們的關係處於一種對立狀態,對家長的話也就聽不進去了。這就是單向教育的弊端。

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家庭中形成民主、平等的氣氛是十分重要的,為此就要把家長對孩子的單向教育,轉變為親子之間的雙向交流。

在家庭中開個民主生活會,就是親子之間進行雙向交流的好方法。在會上,每個人都要誠心誠意地作自我批評,然後,開展相互批評,媽媽可以批評孩子,孩子也可以批評媽媽,爸爸可以批評媽媽,媽媽也可以批評爸爸。總之,凡是對自己錯誤的認識,對家庭成員的意見都可以在這個會上擺出來,做到暢所欲言。在家庭民主生活會上,隻要家長放下架子,多作自我批評,誠心誠意地傾聽孩子的心聲,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有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極端厭學,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是看漫畫書就是與同學交頭接耳,成績頻頻亮“紅燈”。二是愛說謊。一次在奶奶家他想把老人家的廢舊報紙賣掉,就拿起電話,假裝對著話筒說:“爸爸,你同意我把報紙賣掉的吧?”然後他撂下電話,臉不紅心不跳地把報紙拿到廢品回收站去賣了,把賣得的錢裝進了自己的腰包。三是逃學,早上提著書包上學了,但下午的課就不上了,溜到附近遊戲機房打遊戲去了,為了製止他逃學,父親專門請假在校門口監視他,但他照逃不誤。四是偷拿家裏的錢和信用卡。家長對他什麼方法都用過了,訓斥、打罵是家常便飯,有一次,父親把一根皮帶也抽斷了,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毛病照舊。

這孩子雖然看起來比一般孩子所存在的問題要嚴重,但他的本質還是好的,而且問題的根源也與家長有關。孩子的這些問題雖然不是家長教給他的,但是家長一些不妥當的言行,使他們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例如,家長之間經常爭吵,破壞了家庭的和諧;他們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增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如果家長自己的行為不改變,他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及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改變,將很難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