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他們通過向有關專家谘詢,采取了家庭生活會的辦法。全家人每周定期開一次家庭民主生活會,在會上每個人都誠心誠意作批評和自我批評,然後,孩子說得對就服從孩子,媽媽講得對就服從媽媽。最後形成決議,以便下一次檢查。在會上,為了明辨是非,一家人還共同學習一些有價值的文章。通過這一方法,孩子與家長的關係大大改善,以前彌漫在家庭的火藥味沒有了,孩子各方麵的表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4.“無條件地愛”
做父母的,要關心孩子。但僅僅做到這點還不夠。我們還得時時留心體察在我們關心他們時,我們又怎樣對待我們,對待他人,並善於從孩子對待我們,對待他人中及時調整對孩子的關心,又從這關心中使孩子學會關心我們,關心他人——這就是“關心”孩子的藝術。
一名四年級的女孩,從三個月前開始變得學習困難,成績下降,甚至不願意上學。家長反複追問後,孩子說她在學校丟失了許多橡皮;還說語文課上做練習時,老師曾讓她借橡皮給一位男生,但那位男生沒有還橡皮給她,多次向老師反映後,老師不予理睬,還對她有些不耐煩了。於是,家長說:“你這孩子,怎麼這樣小心眼!一塊橡皮算什麼?你要什麼橡皮,我給你買好了;不要再找老師的麻煩。老師天天要給你們上課,多忙啊,你真不懂事!”可是,孩子仍舊不高興,對家長的勸說無動於衷,並且更不願意上學了。作為家長應該看到,孩子因丟了橡皮不願去上學這隻不過是表麵現象;其實,孩子雖小,她的小腦瓜裏同樣會想很多的問題,她也有自己的心理需要。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向語文老師要回自己的橡皮是不被肯定的,老師和家長總是正確的,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總是被否定,因而導致孩子想不通。這個女孩也許非常喜歡和珍惜被同學“借”走的那塊橡皮,這種情感應該得到理解和肯定,但孩子得不到肯定;因此,她可能用毀壞、丟棄橡皮,或將橡皮送人等方式,來發泄她的不滿。
孩子有學習待人處事和被接納的需要。語文老師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是一種不接納的態度。可能孩子對老師說話不夠禮貌,或是用詞不當,但從另一個方麵來看,孩子的要求本來是合情合理的,語文老師不理睬孩子的要求,顯然是一個錯誤。雖然隻是一塊小小的橡皮,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它可能就像成人的電腦和手機那麼重要;因此不能說孩子想要回那塊橡皮就是“小氣、小心眼”,而應肯定孩子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與自我保護的意識是正確的。
對於語文老師的行為,家長可以對孩子解釋說:“語文老師也是普通人,他不理睬還給你橡皮的事,當然是不對的;或是因為工作忙,他忘記了是他讓你把橡皮借給同學的事了。那個男生呢,可能是喜歡你的橡皮,或是弄丟了,就不還給你了。你要允許他們犯錯誤,你也要想一想,如果是你把別人的橡皮弄丟了,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這就要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維”,尤其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更要讓他學會寬容和原諒別人的錯誤。有的家長有顧慮,以為說老師有錯誤就會降低老師的威信;實際上是恰恰相反的,家長不對孩子說假話,才使孩子能夠客觀地評價老師和家長。家長尤其不應該回避孩子所關注的問題,也不能一味地為老師和其他人的錯誤行為辯解。
孩子還有學會自我管理的需要。在心理學和教育學中都認為,小學階段是訓練和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因而對孩子的某些問題行為要加以正確的幹預,讓他學會對學習用品和學習行為的自我管理。在有些中小學生中,還出現了不斷地丟棄和購買各種橡皮、筆等學習用品的行為,多是由於家長為了孩子“學習好”,而盲目地迎合孩子的不健康行為。這個孩子丟了許多橡皮,不管是什麼原因,都應該告訴孩子:每塊橡皮都是工人叔叔勞動的結晶,也是家長的血汗錢換來的,你應該愛護;貧困地區的孩子常常連一塊橡皮都買不起,還可帶孩子去“希望工程”捐物捐錢,這樣可使孩子懂得金錢和學習用品的價值,從小培養孩子形成科學的經濟頭腦。
孩子也有獲得學習樂趣的需要。許多家長總是以學習成績的高低來評價孩子,卻從不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成人在產生情緒障礙時,也很難熱情地工作,工作效率會受到影響;何況心理上尚不成熟的孩子,更會有形形色色的外界或自身因素影響其學習情緒。當孩子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成績下降時,往往不是孩子不愛學習,而多半是因為有各種原因引起心理障礙,家長不應該隻是就事論事,而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讓他把他耿耿於懷的事情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