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不願上學的女孩,家長應采取恰當的措施,例如,讓她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可在休息日帶她出去玩;也可購買她喜歡的玩具和學習用品。這是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的一個過程,就像一個人生病,需要活血化淤,疏通經絡。有的家長以為,孩子表現好才能給以獎勵;可是,孩子在情緒不好和有心理障礙時,更需要滿足他的各種心願,這是通過轉移注意力和鼓勵的方式,使孩子擺脫消極的情緒,以改善親子關係。這樣做並非寵慣和溺愛孩子,而是表達成人對他的理解,並不需要花許多錢,有時一個小小的滿足,就可以轉變孩子的情緒。這樣,學習與人際關係方麵的情緒障礙也會迎刃而解。
我們建議家長對待孩子要“無條件地愛”,無論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都要永遠對他抱有希望。幫助孩子體驗成功感,他就會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開始新的生活。
5.給孩子表達內心的機會
學習、生活過度緊張,對正在成長中的兒童心理和生理上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但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當他們體驗到來自環境的某些不良刺激時,往往不能及時向家長說出自己的感受,而會表現出各種消極情緒,如哭鬧、沉默、不聽話、不吃飯、不肯睡覺、不肯洗澡換衣等,與家長鬧別扭,可又不能準確說出自己的不良感受和原因。
例如,近日一位家長帶10歲的兒子來進行心理谘詢,這位家長一直在數落孩子的缺點錯誤:“他總是不好好學習,成績又下降了;他連他爸爸都不願叫,他爸一下班,他就鎖上自己小房間的門;他對我也有意見,老說我不關心他,我實在是工作太忙,就是有一次沒給他開家長會,是讓他爺爺去的。”等等。經與孩子耐心交談後,才了解到情況不是那麼簡單,這位家長不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也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說出了下列情況:在媽媽出差時,因為他一次小測驗成績不好,爸爸用皮帶把他打了一頓,皮帶上的鐵扣把他的小腿刮開一個一寸多長的口子,但爸爸對他的傷口未做任何處理。孩子的傷口一直在流血,他爸爸卻著迷地看著電視上轉播的球賽。孩子極端的無助和痛苦,他想起慈祥的姥姥特別愛他,就拿出自己攢的零花錢,趁爸爸不注意溜出家門,坐了一個多小時公共汽車去找姥姥,姥姥發現了他的傷口,立即將他送到醫院去上藥包紮。所以,他認為姥姥對他最好,他每天打電話向姥姥說悄悄話,可他不願向家長說心裏話。
上麵的故事,其實在許多家庭中都發生過,可悲的是,許多孩子非常的無奈和苦惱,家長卻常常麻木不仁。在成人麵前,孩子是弱者,如果做家長的不給孩子表達內心的機會,孩子隻有獨自忍受各種痛苦;為了逃避家長的打罵、斥責,隻有求助於他人。若是孩子沒有及時得到幫助和關愛,則有可能發生各種意外或出現極端行為,如離家出走,違法犯罪等。因此,家長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對孩子的情緒變化,也應該有一種“心靈感應”;也可以說,優秀的家長一定能夠對孩子的喜怒哀樂了如指掌。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可以這樣做:
1.每天與孩子聊天10~20分鍾,為了避免拘束,可采用共同遊戲、文體活動,或是在睡前陪伴孩子一會兒,創造一種輕鬆溫馨的氣氛,使孩子願意說出想說的話。
2.情感的交流是相互的,家長也應該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告訴孩子,使他學會關注別人的內心,學會分享別人的快樂,分擔家長的憂愁和煩惱。
3.鼓勵與肯定孩子對不同情緒的表達,尤其是對不好的情緒,也要表示理解和尊重;
還應教孩子通過正確的方式宣泄負性情緒,如通過向親人傾訴,通過向自然環境的宣泄等,達到敞開心扉,緩解緊張焦慮的目的。
4.培養孩子對藝術的愛好,以使他的情緒得到轉移和升華。引導孩子學會專注地欣賞藝術作品,使孩子學會用音樂、繪畫、朗誦、作詩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也是完全可以逐步實現的。
家長們應該了解,中小學階段的孩子,畢竟自我控製能力有限,有時他們出現一些問題,自己又缺乏調解能力,就可能陷入困境。因此,作為家長,應該鍛煉這種對孩子的“心靈感應”的能力,就像媽媽對嬰兒的感應一樣,嬰兒稍一有動靜,母親在深夜熟睡中也會馬上醒來,並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同樣需要家長的敏感和默契;甚至從他們的眼神、表情、情緒、行為的變化等,家長應該能夠比較準確地觀察和判斷,孩子可能遇到了什麼問題,並給以精神上的撫慰和支持。
6.沒有禁忌的親子對話優秀的家長,需要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勇於麵對孩子遇到的現實問題,親子之間對話不該有什麼禁忌,尤其孩子進入青春發育期,優秀的家長也不會對某些問題神經過敏,而是心平氣和與孩子討論他們關注的問題:學習問題,師生關係,性發育,異性交往,時尚興趣等,什麼都可以談,不要有什麼框框。孩子特別反感那種“假正經”的家長,盡說些理性十足的大空話,但卻不關注孩子的內心和現狀,也不能幫助孩子解決什麼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