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解決問題:糾正孩子錯誤的能力(5)(1 / 3)

做事拖拉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比別人慢幾拍:吃飯要花上半天;上學趕不及上校車;上街總要一家人等他慢條斯理地換衣服;功課永遠不能在固定的時間完成,往往需花整個晚上。遇上沒有耐性的父母,忍不住要催促和責罵,把孩子和自己都弄得十分緊張。這種情況,可分兩大類型:

1.性格使然

本來就是慢吞吞的性格,想快也快不來。這種性格,每做一件事,中途會不自覺地停下來,甚至忘記了正在做的事。這種情況要改變並不容易,隻有一個方法,就是給他充裕的時間。

例如早上提前半小時叫他起床,讓他有足夠時間去處理洗臉、刷牙、穿衣等瑣事。如果發現他一停下來,就提醒他時間快到了。有些事可以提早預備好,例如臨睡前先整理好書包,檢查清楚需要攜帶的書本文具,校服鞋襪準備妥當,早上起來,就不會手忙腳亂了。

2.心理因素

(1)那是一件他不願意做的事,所以故意放慢動作,拖延時間,企圖錯過時間就可避免去做了。例如不想上學,故意慢條斯理,錯過校車,或過了上課時間就可以不必上學。

(2)一種反抗的手法。對父母說的話和安排感到不滿,故意慢吞吞,一拖再拖,作為一種無聲抗議,一種報複行為。例如,媽媽叫他晚餐後不準看電視,立即開始做功課,於是他那一頓飯就吃了兩個小時;看見母親又急又怒的樣子,心中感到很好玩,很刺激,正好可以報複母親不準他看電視。

(3)依賴性。小孩子的生活瑣事一向依賴父母,突然要他學習自己做,自然十分不情願,做得毫不起勁;父母不耐煩了,就會代他完成。

小孩與大人不同,他們還不完全懂得如何掌握時間,加上對所做的事尚未熟悉時,需時較長也是正常的。另外,如果是獨生子,在家裏完全沒有競爭的對象,也不能讓他的動作迅速起來。

不論如何,想孩子做事敏捷一些,就要給他充裕的時間去做他應做的事,叮囑他在限時之前完成。即使完成不了,也不要幫他做完。久而久之,他就學會如何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工作。

雖然動作還是緩慢,隻要他可以把事情做好,慢一些又何妨?不必催促太緊,否則反會使孩子緊張起來。

安排工作給孩子,須依孩子的能力,且指導他如何按部就班去做,給他足夠時間去學習和嚐試,從中吸取經驗。同時,並不是要孩子被動地去做,而是要使他能自動自覺地做,才是重要的。在幼兒前期,孩子開始對事物感到好奇時,就教導他做自己的事,培養他自動想做事的習慣,可為日後奠定一個好基礎。

若家裏缺少同伴,讓孩子多參與家庭以外的活動,使他可以從團體、同伴的競爭中得以自我發掘、自我改變。有適當的競爭對象,可以刺激孩子敏捷起來。

14.孩子怕吃苦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怕吃苦、依賴性強、做事拖拉的毛病,必須幫助孩子改掉這些毛病,引導孩子自立自強。正如一位專家所講的他的“育兒觀”:“我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成績,我隻要知道他有興趣、肯用功就夠了。但是對於他的健全個性的培養,我是一點都不敢馬虎,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從小學會自立自強。”

1.幫助孩子克服怕苦心理,培養“吃苦”精神。

南京市一所學校曾經在小學生中進行調查,調查題之一“當你看到‘苦’這個字時,想到些什麼?請盡快地寫下來。”許多同學麵對這樣的題目,竟然無言應答,他們沒有想過什麼叫“苦”,他們很少體驗過什麼是“苦”,更少有吃苦的思想準備。全班50位同學,有48位看到“苦”字想到的是讀書、做作業。不怕吃苦,就是要努力學習。這樣的回答反映出孩子的學業負擔之重,但同樣反映出孩子對“苦”、“吃苦”的體驗與理解太簡單。隻知道學習之苦,而不知道生活之苦,工作之苦。

全班50位同學,沒有一位同學看到“苦”字,想到爸爸媽媽或他人的苦,100%想到的都是自己的所謂“苦”。這樣的想法不能算錯,但它至少反映出這些孩子對他人、對父母的“苦”的了解是不夠的,當然更談不上體驗和理解了。

調查的樣本不大,統計出來的數據沒有絕對的意義,但它們反映出來的問題卻是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警醒的。

古訓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社會的發展,高科技的發展,對人的吃苦精神不是要求降低了,而是要求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