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解決問題:糾正孩子錯誤的能力(5)(2 / 3)

設計電腦軟件,需要長時間的腦力勞動,來不得半點的分心,半點的馬虎。

攻克科技難關,進行發明創造,經常需要幾天、幾十天,甚至幾百天如一日的實驗,探索,再實驗,再探索,關在實驗室裏,長時間得不到娛樂與享受。

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沒有吃苦的精神,極容易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如此等等,說明新的世紀,未來的社會更需要“吃苦”。

2.強化孩子的“吃苦”精神需要從小抓起,從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

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吃苦的道理,講一些吃苦成才的故事,這些都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堅持不懈地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去“吃苦”。

堅持不懈,就是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偶爾讓孩子吃點苦,看到孩子苦了,累了,髒了,就心軟了,停止了,這樣是不行的。

循序漸進,就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先讓孩子吃點“小苦”,再逐漸地加強,而不是不顧孩子的實際,讓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所謂讓孩子吃苦,是指讓孩子多做點需要付出較多體力與腦力的事,讓孩子多經曆一些生理與心理的磨煉。

吃苦在日本是孩子的“必修課”。從幼兒園開始,日本人就注意培養孩子的“吃苦”意識,這首先體現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麵。從3歲開始到6歲,孩子必須學會做什麼,保育大綱上都有明確的規定。有一家幼兒園給大班孩子做粗菜雜糧“憶苦飯”,孩子連續幾天硬是不吃並且嚎啕大哭,園方堅持,家長也不反對,最終孩子隻得“忍苦”咽下去,著實接受了一次“憶苦思甜”的教育。日本的中小學生每年都要定期舉辦“田間學校”、“孤島學校”的活動,組織中小學生到田間、海島或森林“留學”,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日本人風趣地稱這是他們的“上山下鄉”。讓孩子“吃苦”,這是日本重視下一代進行精神教育的一種做法。

英國有所著名的中學叫伊頓中學,學生畢業後幾乎100%考入名牌大學——牛津大學,培養出棟梁無數,經驗之一就是讓學生吃苦。英國冬天很冷,但這所中學不設暖氣,讓學生隻蓋一條毛毯睡覺,洗澡也得用冷水。這就是刻意“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刻意地磨煉學生。

外國的這些教育孩子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15.孩子虛榮心太強

心理學認為,虛榮心是以不適當的虛假方式來保護自己自尊的一種心理狀態。虛榮心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

1.慮榮心產生的原因

虛榮心的產生與人的需要有關。每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這種需要包括成就、力量、權威、名譽、地位、聲望等方麵。有了成就,就可能受尊重;有了力量、權威、就可能受尊重;權威、名譽、地位、聲望都與尊重息息相連。

尊重的需要可以通過許多正當的手段來獲得滿足。幫助他人,他人給你以尊重;工作出色,同伴給你以尊重。可是,也有一些人在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尊重的需要可能受到某些挫折時,通過不適當的手段來獲得滿足,這就是虛榮。因此,有的人說虛榮心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

在漢語中,虛榮往往與虛假、撒謊、欺騙、浮躁等詞語連袂出現。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虛榮同樣會與它們結伴而行。因而,應該對孩子的虛榮心理防微杜漸。

要創造條件滿足孩子自尊的需要。自尊,是進步的動力。沒有自尊的需要,就不會有進取的欲望與進取的行為。當孩子取得成功,當孩子有了進步,當孩子做了有益於他人有益於集體的事時,都要給以鼓勵、讚許。在這個意義上講,家長不要吝嗇“讚揚”,要以多種形式在孩子心中播撒陽光。

一方麵要滿足孩子的自尊的需要,另一方麵,更要讓孩子懂得自尊的內容,亦即什麼樣的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比如班主任老師知道自己班的鄭正同學把自己的爸爸說成是鄰居之後,沒有批評指責而是精心安排了一次少先隊活動:先是組織全體少先隊員去參觀鄭正爸爸清掃的街道,然後又請鄭正爸爸到班上來介紹自己的工作。同學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鄭正也逐漸意識到:爸爸是值得尊重的,爸爸的工作是值得敬佩的。鄭正的虛榮心逐漸得到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