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你爸你媽,咱爸咱媽(2 / 2)

婆婆看到媳婦與自己的兒子結婚,走進自己的家,就會本能地形成一種預期,那就是兒媳婦應該像女兒那樣對待自己。可是往往兒媳婦因為缺乏“真有之情”恰恰無法做到這一點。兒媳婚後改口稱婆婆為“媽媽”,也會本能地將婆婆的行為與自己的母親相比,形成婆婆應該像母親這種預期。當雙方混淆了婆媳關係與母女關係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預期而漸生不滿。

不滿的情緒出現後,婆婆和媳婦又都會出現一種歸因偏誤,那就是認為婆媳關係就是婆媳關係,永遠不會變成母女關係。有的婆婆說:“無論你怎麼對她好,她也不是你的女兒。”媳婦就更容易說:“哪個兒媳婦是婆婆養大的?她怎麼會對我像對她女兒那麼好呢!”她們都不懂得通過對方的母女關係來看對方的情感和人品,來體會對方的真情。如果用真情來換取真情,婆媳關係就一定會與母女關係一樣,成為家庭關係的新的情感支柱。

在傳統社會裏,女性嫁到夫家後,對於娘家來說,已經是一盆潑出去的水。姓名被改變,或是隻保留娘家的姓氏,或是本名前冠以夫姓,成為夫家父子軸上的一個配角。娘家已經不再是自己的家,為父母養老送終的真情表達受到了限製,而夫家也還不是自己的家,要對陌生人生出真有之情並非易事。因此,媳婦處在卑微的地位上,一熬就要幾十年,直到成了婆婆,夫家才終於變成了自己家。

現代都市青年婚後“分家單過”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於是,婚後的媳婦就有了三個意味不同的家:娘家、夫家與自己家。自己家是一種以夫妻為主軸的家庭,維係夫妻感情的主要是真有之情,而不是血親關係。而夫家是丈夫的娘家,娘家是自己的娘家。一些已婚女性總是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夫家排在第三位。一些已婚男性則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妻子的娘家排在第三位。這就是一些夫妻衝突的來源。很多夫妻爭吵的理由往往是要求對方把順序排列與自己相同。這就反映出在社會發生變遷的今天,盡管在家庭中夫妻軸的地位上升了,但是在我們身上,父子軸仍然有著相當重要的價值地位。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夫妻感情深厚,妻子會把丈夫的娘家也當成自己的娘家,把丈夫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丈夫也是一樣,把嶽父嶽母當成自己的父母,把妻子的娘家當成自己的娘家。其次,如果夫妻感情深厚,相互尊重對方對娘家的價值認定,體驗對方的父子情深或母子情深,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這兩種思路盡管有些不同,卻都可以較好地協調因婆媳關係引起的夫妻衝突。

中國社會裏傳統的“父係”製度強化了生男嗣的重要性。因為對於媳婦而言,要鞏固自己在夫家家族中的地位就得靠替夫家生出子嗣,惟有如此才能延綿夫家家族的香火。但若生不出子嗣,則恐遭被休的命運。在這重重壓力之下媳婦由年輕到熬成婆婆的這一路上,兒子便成為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寄托也是最重要的生活依靠。然而,這種因文化結構限製而更強化的母子連結不但造成婆婆對兒子的絕對偏袒,更對婆媳關係造成致命傷。

但不管怎樣,既然做了別人的妻子,就要對他的父母做到尊敬和孝順。處事要大度,以誠心、愛心打動他們。他們也許和你的想法差不多,隻是還不熟悉,關係很拘束又敏感,所以時間長點彼此比較了解了,就好了。

一個好妻子懂得圓滿處理與丈夫的親屬、朋友等所涉及的各種問題。對於真心相愛的兩個人來說,這些問題都是次要的。好妻子懂得親屬是父母生下來就帶來了的,是無法改變的,隻能從自身的角度,按照法律和社會道德規範盡量做好自己的角色,不要阻止老公與他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正常往來和他應該盡到的責任與義務。相反,好妻子更應該感激他的父母,正是因為他們,才把你的老公帶到了你的麵前,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你此時的幸福生活。親戚是無法割斷的一種社會關係,是人在社會存在的一種聯係方式,隻能說,能相處得來的,走動多一些,相處不來的,走動少一些。不要把所有親戚都得罪了。

做一個好妻子,首先要懂得體貼老公。做一個好妻子,首先要做一個好兒媳,好母親,婆媳關係相處好了,男人也會過得開心和舒心,如果婆媳關係處理不好,男人成為一個夾心餅、隻能被夾在中間作難。做一個好母親,給孩子溫暖的家,培育他們快樂健康的成長,是男人最開心的事。孩子調皮是在所難免的,但絕不能搬出他的祖宗八代來教訓。老公忙碌後回到家裏,看到可愛而懂事的孩子,他們的心中該是多麼的滿意和欣慰,有這樣的好妻子,能照顧好老人,教育好孩子,才能讓老公更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