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功過是非重新評說(1 / 3)

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於五柞宮漢武帝死時的歲數,按《漢書·武帝紀》張晏注推算應為70歲,依臣瓚注則應為71歲,從而結束了西漢曆史上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正如本書開始的“引言”所指出的那樣,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一生經辦的大事極多,其中既有符合曆史發展潮流,對當時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的事,也有勞民傷財,迷信荒唐,給民眾造成巨大痛苦,對社會發展產生負麵影響的事。前者,可謂之他的“功”;後者,則是他的“過”。自古至今的漫長歲月裏,人們對漢武帝的功過曾作過種種評說,表達了評說者所處時代的武帝功過觀。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對曆史人物的評價,自然會有所不同。值此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更為科學地評說漢武帝的功過是非呢?下麵試述我們的一些粗淺看法,以與大家共同討論。

第一節功大過亦大。

一、武帝的曆史功績。

關於漢武帝的曆史功績,東漢人班固曾有一段評語:

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谘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漢書》卷六《武帝記》讚。

無可否認,班氏所論,確有故意抬高的地方,但就其所舉的不少史實來看,如尊儒術、舉俊秀、興太學等,列為武帝的功績,應該說還是不差的。對一個曆史人物功績的評判,不能脫離他所處的時代,不能以今天的標準去苛求。這裏,擬在班氏總結的基礎上,對漢武帝的曆史功績重新縷析如次——

(一)強化中央集權。

世上萬事萬物,都不可絕對化。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集權政治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與合理性。譬如戰爭時期,就需要集權政治,如果事事還要民主,那就會貽誤戰機,帶來不堪設想的嚴重後果。就漢武帝所處時代來看,雖然當時的社會經濟得以恢複和發展,並出現了一定的繁榮景象,但仍麵臨著諸侯王與匈奴兩大社會難題。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無論是解決諸侯王問題,還是解決匈奴侵擾問題,都需要強化中央集權。武帝作為一代君主,他的一係列舉措,像實行“推恩令”,削弱相權,設立中朝,調整官製,改革軍隊等等,正符合了這種需要,因而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考察,武帝強化中央集權政治的措施,使自秦代創立的帝國製度更臻完善,其對推動帝國時期的曆史前進,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各自基於對人情、人性和人智的不同估計和認識,均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治國平天下的方案,從而形成不同的學術流派,其中道、儒、法是最主要的三家。眾所周知,秦以法家學說治國,取得了統一天下的勝利。然而秦二世而亡的曆史教訓,使繼立的西漢王朝不得不另外尋求治國的指導理論。漢初,出於與民休息的客觀需要,道家的黃老學派盛行一時,統治者無為而治,確實收到了“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漢書》卷三《高後紀》讚。的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黃老的無為政治越來越同客觀形勢的發展不相適應。從武帝策問良屢提“廢興”“受命”一類問題,已經不難看出這位青年皇帝盼望變革的急切心情。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公羊學的大一統理論,終於使武帝得到了滿意的答案。這樣,遂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舉。當然,武帝所尊之儒術,已不是純粹的先秦儒學,而是以儒家為“表”,以兼容各家之長,特別是法家學說為“裏”的新儒學。這種“霸王道雜之”的理論,由於更適合於帝國時期的政治需要,所以自漢武確立為正統思想之後,垂兩千年而弗改。在帝國時期的思想建設上,武帝顯然是一位開山式的人物。

(三)完善選官製度。

選官製度關係人才的選用,是政權建設至關重要的環節,受到曆代統治者的重視。西漢立國之初,武力功臣壟斷仕途;直到文帝朝詔舉賢良,才有了察舉選官的新製度。不過終文景兩代,僅察舉過兩次,且隻限於已仕官的範圍。這表明當時的察舉製度還很不完善。武帝將察舉同尊儒活動相結合,創建歲舉孝廉等新科目,從而使察舉麵向所有吏民,成為漢帝國選官製度的主體,並開啟隋唐以後科舉製度的先河,在整個中國古代選官製度發展史上,譜寫了具有決定意義的篇章。

(四)興辦太學、郡國學。

中國古代教育,起始甚早。傳說上古三代,便鄉裏有教,所謂“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是也。但漢代之前,主要是一種貴族教育,受教育者基本限於貴胄子弟的範圍之內。春秋戰國,私人講學興起,雖對貴族教育有所突破,但卻非政府行為。中國古代,由政府麵向全體國民辦教育,始自漢武帝。他采納公孫弘建議,興建太學,不僅是我國曆史上有文獻記載的正式大學,而且也是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確切文字記載的由統一的中央政府設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學參見熊明安《中國高等教育史》。重慶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頁~72頁。他還“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漢書》卷八十九《文翁傳》,是為郡國學。在我國古帝王中,辦教育熱情之高,成績之大,漢武帝當數第一人。他的一係列興教舉措,在中國和世界教育發展史上皆屬劃時代的大事,具有深遠的影響。

(五)禦匈奴,開邊拓疆。

漢武帝一生的業績中,武功占有極大的比例。其中由他領導的抗禦匈奴的戰爭,有效地捍衛了漢帝國的安全,曆史意義不容否定。由此而開辟的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對於加強世界範圍內的友好往來及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類文明發展,更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武帝主持的漢帝國,向南方、西南及東北方向的開邊拓疆,所取得的積極成果,直接鞏固發展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

(六)興修水利,發展生產。

漢武時代,水利工程的興修,史稱“不可勝言也”《漢書》卷二十九《溝洫誌》。其主要成績,本書第五章第二節已作專門介紹。水利建設,直接關係農業生產,對社會發展有益,也有利於交通運輸,是遺澤萬世的事業。武帝對黃河水患的治理,也很值得稱道。他親臨治河現場巡視,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河決”《漢書》卷二十九《溝洫誌》。他作的《瓠子之歌》,表達了對治理水患的關切之情,在曆代帝王中是少有的。武帝晚年檢討以往的過失,與民休息,任用趙過推行代田法,“用力少而得穀多”《漢書》卷二十四《食貨誌》,集中反映了他對農業的重視。他命大司農專門召集工匠與有技術的人,製作新農具,讓各地派官員及三老、力田和種田能手學習使用新農具與新耕作技術,對推動農業生產的進步,都是大有益處的。

二、大功背後的大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