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養心先要心情好,情誌暢達驅百病(1)(1 / 3)

1.心情好,心才養得好

很多人都說我是心理醫生,我的診室位於醫院的二樓,盡管門口沒有什麼特殊標誌,但患者還是很容易找到,因為與一般診室的安靜相比,我的診室顯得有些“鬧”——不僅僅是因為等待治病的患者多,還是因為在給病人看病時,我的嘴總是閑不住。

不久前,一位50多歲的女患者來找我看病。在治療過程中,我發現老人的肝火很旺,便問她是不是最近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原來,老人還有一位年逾八旬的婆婆,最近因為一些小事,兩人鬧得很不愉快。於是,在進行完半個小時的常規治療後,我就另約她空閑的時間專門來找我心理疏導,她也很願意。後來她再來,我就跟女患者聊起了家常,從婆媳倆可能出現的誤會到這樣的爭執對家庭的影響,一聊就是兩個小時。最後,這位女患者就被我說得掉下眼淚,表示回去一定跟自己的婆婆好好認個錯。她本是來看身體疾病的,誰知連“心病”也一起看了。

我一直提倡用“心”看病,在我看來,所謂“氣生百病”,人體的疾病大多是由體內的氣血不平引起的,一些心理問題才是疾病的症結所在。因此,每當有新患者來就診時,我總免不了和患者聊上半天,從中挖掘患者的內心所想,並進入患者的心理角色,設身處地地對他提出指導意見。我認為醫生給患者治病不能隻是泛泛地讓患者“往開處想”,那樣的勸解是蒼白的,而是要真正進入患者的內心,做出分析,為患者解開心結。這樣做雖然很難,但作為醫生的我們責無旁貸。

比如說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地震。一位患者即將過門的準兒媳婦當時恰好在日本。震後,一家人怎麼也聯係不上,急火攻心之下,患者出現了耳鳴的症狀。針對這一情況,我再次扮演起了“心理醫生”的角色,一番長談下來,患者的心態慢慢平穩下來,耳鳴現象也隨之消失。幾天之後,準兒媳婦平安回國。結婚那天,她特意托人給我捎來一大包喜糖,說我不僅是一個好的中醫大夫,還是一個好的心理醫生。

我為什麼如此重視和患者交流,打開患者的心結呢?因為心結打開了,則心的氣血通;氣血通,則百病不生。在這本書裏,我反複強調,心為君主之官,本身是不受病的,容邪則死。一旦心病了,是非常危險的,有時候連搶救都來不及,人就走了,更不用說怎麼調養了。所以,養心不能等到有症狀的時候再養,要早早準備,早早養護。如何做呢?那就是一定要調好我們的情誌。

人有七情六欲,情誌的驟然改變對心的傷害特別大。在臨床上,我經常會遇到胸痛、腰背甚至腿痛的病人,如果這個病人的身體疼痛是跟情誌變化有關的,那麼單純以針灸或者湯藥來治療,得到的效果往往有限。

我有一個朋友,是北京一家電視台的主持人,有一天她過來看病,她病情發作的時候就是心前區刺痛。我先給她檢查了一下脊椎,發現她第五胸椎向右側偏歪,就給她做了正脊後,她的胸前區疼痛馬上消失了,但是過不了多久就又疼痛了。我就問她是不是有大的感情變故,她說她發現丈夫出軌,現在自己心情很低落,正在考慮離婚的事。我告訴她,她是因為現在心情太差才導致的心痛,調整好了心情,平穩了心態,病慢慢就好了。

生活中遇到困難的事,相信隻是一次磨難,美好的生活還在後頭呢。我們需要做的隻是重整旗鼓,再去麵對人生。不開心的時候,可以多敲一敲膽經,喝點玫瑰花茶或者加味逍遙丸,都有利於疏肝解鬱。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打開心結,人不能太沉浸與自己的世界中,太過固執。

性格太固執,人太執拗,心血管也極容易跟著硬化。人太固執、剛強,遇事不會通融,心髒很容易出問題。執著的事一多,人就容易大悲大喜。能滿足的,人就會大喜;不能滿足的,人就很悲傷。大喜大悲最傷心血,心血耗得也多,心自然容易受傷。

比如說有一次,我去外地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議。這個會議安排的酒店基本上都是標間,我和一位心血管方麵的專家住在一個房間裏,閑下來沒事我們就進行一些學術交流,有時意見難免有分歧,我發現這位專家專業素質是很強,但是對生活上的一些事特別較真,非常固執。在快離別的時候,我就半開玩笑半勸慰地說:“你這樣固執可不行啊,容易得心髒病的,不過你是這方麵的專家,肯定不用我提醒。”結果他說:“老弟你還別說,我心髒就是不好,血壓也高,但是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脾氣。”

人為什麼管不住自己的脾氣?那是因為不會將心比心。其實,將心比心,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沒有能力改變世界,那麼我們能改變的就是我們自己。凡遇到想不開的事情了就多做換位思考,不要逞一時之氣,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多換位思考,讓自己平和下來。

2.心態平和,方保一生平安

我每天遇到的患者,很多都是心髒方麵出狀況的,但除了生理方麵的問題,其中一大部分都還是有“心病”的。我常常會感慨,假如他們性格能稍微改變一點,或者心態能調整得更平和一點,也許根本就不會得心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