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的是中國第一位史學家司馬遷的故事,他生於漢武帝時代,當時華夏民族的文明史已延續了三千年,並且達到了一個全盛的階段,實在值得總結一下了。司馬遷家世代擔任史官,掌握了國家的圖書資料,隻有他們家族才能寫出一部全麵的三千年的通史,於是,被稱為“史家的絕唱”的《史記》誕生了。
《史記》是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共同完成的,司馬談手把手地教導兒子司馬遷如何寫作曆史書,同時讓他拜當時最精通《尚書》的孔安國和《春秋》研究家董仲舒為師。《尚書》是從帝堯到周朝初年的曆史文件的總集,但因年代古遠,當時大多數人都讀不懂,古文寫的《尚書》隻有孔安國才能讀懂,因為他是孔子的後代,家學淵源優於其他學人;今文寫的《春秋》隻有董仲舒才能古為今用,加以新的解釋,因為他是一個大思想家。司馬遷在孔安國和董仲舒的教導下,得以了解《尚書》《春秋》內容的真諦和窺見從堯以來直到孔子的兩千多年曆史的全貌。
司馬談在培養兒子繼承他的事業方麵可以說是用盡了功夫,他籌集資金讓兒子到全國各地去遊曆,俗話說“行萬裏路,勝讀萬卷書”,司馬遷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遊遍了中國的名山大川,足跡踏遍了黃河兩岸,長江南北,冒險攀登了包括五嶽在內的崇山峻嶺,拜訪了各地的父老、隱士和氏族長者,從這些人口中他采集了不少口述史,由此司馬遷推斷華夏族的文明史最早不能以帝堯為上限(《尚書》就隻上溯到帝堯,大約公元前2297年),還應上溯到以黃帝為代表的五帝。黃帝大約在公元前2550年左右就治理黃河中下遊的部落聯盟。黃帝之前還有著名部落領袖伏羲氏、燧人氏、有巢氏、女媧氏等,所以司馬遷斷定,華夏民族到漢武帝時,已經有三千年的文明曆史。
司馬遷根據民間的傳說和各種古籍資料,發現黃帝時期已建立了正式的國家。黃帝按時節播種五穀,馴化鳥類和獸類,發現了上百種可以食用或應用的自然產物,開始鑿井而飲,又造火食,造文字,設史官,與炎帝三戰於阪泉之野,取得勝利,又和另一部落領袖蚩尤大戰於涿鹿,大勝,擒殺蚩尤。黃帝之妃嫘祖教導人民繅絲製做衣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有姓氏。因此,中國的曆史應該從黃帝開始,《史記》就是這樣寫的,以《五帝本紀》為首篇。從此以後,中國各民族都采納司馬遷的意見,公認黃帝為華夏的共祖,自稱炎黃民族。由於司馬遷的功績,中國曆史比《尚書》上溯了二百五十五年。
司馬遷是幸運的,他記敘的曆史將近三千年,這三千年是中國曆史的最輝煌的年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中國影響世界的燦爛文化都是這個時期產生的。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和莊子就產生在這個時代,大教育家孔子和民本主義者孟子也產生在此時代,當時有一個百家爭鳴的局麵,各種思想可以自由發揮,這個時代史稱“先秦時期”。先秦時期的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基礎,其後即使文人學者如潮湧般地出現,難以勝數,但他們所宣揚的總離不了先秦的諸子百家,萬變不離其宗,他們所說的隻不過是拾先秦諸子的牙慧。司馬遷自命為《尚書》的編纂者周公和編年史《春秋》的主編孔子的繼承人,在他寫的《史記》中給了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相當的地位,例如,將孔子列入《世家》,與諸侯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