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英雄隻能夠死一次(1 / 2)

例如項羽就是一個力可拔山、氣可蓋世的英雄,公元前208年,他帶領八千江東子弟,渡過長江,在中原征戰了六年,大小經曆七十餘戰,每戰皆勝,最後和劉邦打了個平手,雙方簽訂和約,以鴻溝為界,東麵屬於項羽的楚國,西麵屬於劉邦的漢國。不料劉邦於公元前202年背約,返兵追擊兵疲糧盡的項羽,將項羽圍困於垓下,項羽一生,就是這次打了個大敗仗,最後隻剩下十八個人,敗退到大江邊,可是他帶領這十八人和追來的漢兵繼續作戰,又親手斬殺了數百敵人,他就是一個這樣戰鬥到最後一息的英雄。當時江邊有一條船,他滿可以獨自逃命,但他寧可與屬下十八人一起戰死,也不願單獨求生,八千江東子弟都戰死於中原的戰場上,他如果一個人逃到江東,實在沒有臉麵見江東父老。結果一生斬獲無數人頭的霸王項羽斬下自己的頭顱,作為禮物,送給故人呂馬童,讓他拿著到劉邦麵前請功,他的道義可說是做到底了。

一千多年後,女詩人李清照寫詩讚美項羽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的讚美是恰如其分的,但也有人不理解項羽死亡的英雄意義,卻作詩惋惜他說:“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項羽如果真的渡江再卷土重來,不論勝負如何,都沒有什麼意思了。項羽的博大精神已經在烏江驛死去了,肉體即使存活下來,也如行屍走肉,毫無意義。英雄隻能死一次,不能死第二次,隻有懦夫才死多次。臧克家的詩雲:“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懦夫就屬於前者,苟且偷生,活著不如死了好;項羽屬於後者,雖死猶生。

先秦時期,也就是民族處於上升階段時期,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無以勝數,司馬遷這支筆怎麼也寫不完,正是這樣的英雄人物作為民族的脊梁,支撐起一個民族,使之在東亞崛起。當然,我們也要感謝司馬遷,多虧他的記錄,我們才可以窺見當時的英雄事跡的一斑,也就是尚能見到其中的萬分之一。

《史記》的列傳首篇《伯夷列傳》記敘的也是兩個英雄:伯夷、叔齊,他們本是孤竹國的王子,但不貪戀富貴,拒絕繼承王位,逃到西伯昌(即後來的周文王)開設的養老院藏身,單憑這一點他們就稱得上聖潔的英雄了,可以和上古的許由以及後世的季紮相媲美,許由聽說帝堯想把王位傳給他,連忙跑到潁川邊洗耳,以表示對權位的無比輕視;季紮拋棄優裕的生活條件,跑到山上去耕田,三次拒絕接受吳國的王位。這些輕視權位的大賢人和後世的或弑父或殺兄以奪取帝位的楊廣、李世民、雍正之流比較起來,真有天壤之別。前者是巨人,後者是小人。

可伯夷、叔齊的英雄行為並不僅此而已,他們還有異乎常人的更偉大的舉動,當武王領兵去推翻殷朝時,他們叩馬力諫,反對這種以暴易暴的舉動。他們說,商紂王雖然實行暴政,但如果使用武力推翻他、殺死他,隻能開一個可怕的先例,以後每個朝代的更替,都會以武王征伐殷朝為榜樣,將要以無數生命的犧牲作為代價。

但武王不聽勸告,在薑太公的協助下,他作戰成功了,滅掉了殷朝,建立了強大的周朝,舉世慶祝他的偉大勝利,庸夫俗子都吹捧他,歌頌他,依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