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在1889年親政。古老的政治把戲再次上演,朝中隨即形成了以光緒皇帝為首的“帝黨”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後黨”之間的明爭暗鬥。為了安撫慈禧太後,光緒的選擇是為她重修頤和園,為此不得不向各地的官員攤派銀兩,最大的一筆來自李鴻章,來自海軍軍費。
日本的明治天皇並未鬆懈,這一年他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俗稱“明治憲法”,得以確立他的權力,也將日本的政治製度西化推到了憲政時代。大清國則要到1906年,在內外相逼的情勢下,才會有“立憲”的想法,那時距這個帝國的落幕已剩下最後6年,光緒皇帝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
1894年,中日開戰。此年明治42歲,光緒23歲。但他們所主導的國家,可以把年齡互換一下。
明治走上了自己一生的事業巔峰,他親任日軍最高指揮官,對外主導甲午戰爭(1894年)、日俄戰爭(1904年),並在甲午戰爭次年派遣樺山資紀接收台灣,全島居民不服日本,抗日而發生乙未戰爭(1895年),兩次對外一次對內戰爭皆由日本取得勝利。台灣和朝鮮半島因此成為日本殖民地,庫頁島則納入日本帝國版圖。日本迅速發展成現代東亞第一帝國。
光緒在戰後,銳意變法革新,“不做亡國之君”,於1898年起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新政,並以譚嗣同等四軍卿架空原有的軍機大臣,受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當權保守派的反對。於是新政百日後凋謝,光緒自此失去自由,1908年,在慈禧逝世前一天被毒殺於瀛台,終年38歲。
滿州無國
明治天皇的標準像為軍裝照。正當壯年的睦仁穿著西方軍人儀典服飾,濃眉重須,相當具有軍人氣息與男子氣概。衣著打扮既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尚,也能代表一種文化的轉向。明治時代,軍官、官員開始穿著西式的服飾。據記載,睦仁平時帶頭穿軍服、吃西餐,也因此留下了多幅軍裝照片。睦仁締造的日本陸軍開始采用的軍服一度還保留有和服式樣,後來則聘請美國南北戰爭中的退役軍官來訓練日本新軍,美式軍服成為日本最流行的樣式。
盡管溥儀與他的上一任不一樣,從一開始就學習英語,甚至穿著西服,喝過咖啡。但他一生中唯一的軍裝照,則是在“滿洲國”當皇帝的時候。但是他不明白,即使他們的祖先攻占了中原之後,這裏仍隻有一個國家,那就是中國。
1906年溥儀登基時,明治領導下的日本剛剛戰勝了俄國,成為了東方霸主。這是現代史上,第一次東方國家戰勝了西方國家。於是數以萬計的中國人開始留學日本。
睦仁在位共45年,於1912年7月30日病死,由於在位期間使日本由落後的封建小國一躍成為軍國主義強國,他被後來的日本軍國主義政權奉為“曠代聖主”。三個月後,溥儀宣布退位,大清帝國隨即落幕。
此後則是民國時代,溥儀仍將出現在曆史舞台上。不過,他必須仰仗明治天皇的孫子裕仁天皇的庇護,如此行徑在中國曆史上不乏其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兒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