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丙,甲午一代(2)(1 / 3)

不過,蔣誌清也不準備在這所學校裏繼續待下去了。他後來又去了本地另一所學校龍津學堂讀書,但顯然這所學校仍然不能滿足他的期望,他轉而又去了更大的城市寧波,在這裏的箭金學堂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教師顧清廉。顧在課堂上時常會率性發揮,縱論時局,據蔣回憶,他在這裏第一次聽到了孫中山在海外革命的故事。

蔣遂有學武之誌,不過他選擇報考的是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他跟周樹人的選擇驚人的相似,所以此後三年,蔣之唯一要務是報考出國留學生。

在人生最初的選擇中,周樹人與蔣誌清驚人的相似,他們不停地更換學校,為自己的夢想,隨時可以拋棄已經選擇的一切,他們最終的求學路徑都指向了日本。

但是最終離開的時候,他們對日本都是既愛又恨。周樹人沒有完成他的醫學學業,再度退學時他跟同去日本的朋友許壽裳說:“是的,我決計要學文藝了。中國的呆子,壞呆子,他是醫學所能治療的嗎?”蔣誌清也放棄了他在振武學校的畢業證,他潛逃回國直接拿起槍炮,開始了自己的軍人之路。

這個叫蔣誌清的年輕人就是後來的蔣介石。

倘若一滴水滴入整個海洋,它泛起的漣漪會在多久後才能掀起滔天巨浪?當潮水一般的人群湧向日本,當他們不厭其煩地將日本書翻譯成中國書的時候,那些讀著古書的孩子開始放下手中的線裝書,學習ABC。

數量龐大的留日生絕少有從大學畢業的。大多數人讀的是速成班,有很多人的確是“鍍銀派”,希望借留洋來混入上層社會。但是,也有更多的人選擇了革命。1903年,在東京的反俄活動中,大約有500名學生投入這場革命運動。孫中山之後組建同盟會,入會者絕大多數為留日生。到1906年,同盟會的人員發展到963人,在東京入盟的就達到863人,其中著名者如蔣維喬、王天縱、黃炎培、楊昌濟、範源廉、蔣方震等。

問題青年

1910年,19世紀的80後們麵臨三十而立的問題。

讀了15年書之後,周樹人終於得找份職業了。29歲的周樹人學成歸國,但是找工作並不順利,在日本的時候他已經放棄了醫學,開始研究文藝。

一開始很失敗,在日本的時候他開始嚐試給上海的商務印書館寄作品,但是稿子基本上原封不動地退回來了。他繼續堅持,沒多久終於收到一封回信,其實是在他原稿上附了張字條,說是這樣的稿子,不要再寄去了。

最後,周樹人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找了份教書工作,有些學生是秀才出身,留著長辮子,許多年長的學生在背後開玩笑,有的說,這麼小的教員,我的兒子都比他大,還有的說,我的孫子比他還大呢。他們對周樹人從日本學回來的新知識半信半疑。

不久,因為參與反對校長夏震武的學潮,結果兩敗俱傷,校長辭職,周樹人也被炒了魷魚。此時的周樹人心境相當寂寞,他經常去宿舍旁邊的小酒館裏喝酒,自我描述是“囚發藍衫”。

他的弟弟周作人則還在日本過著“遊惰的生活”,白天偷懶不去上課,就躲在小樓上讀各種小說,晚飯後,或者到附近三田看夜店,或者上神田保町一帶逛舊書店。新婚燕爾的周作人過著神仙般的日子,他的生活費則由他哥哥賺錢寄來。這年底,周作人本來還想繼續這樣的日子,準備在日本學習點法語。但是他的哥哥周樹人寫信說“法文不能變米肉”,家裏為了供他上學已經“祭田賣絕”,實際上是山窮水盡了。

不能躺著吃閑飯了,25歲的周作人在這一年底也回國找工作。

1910年,23歲的蔣介石正在日本高田陸軍服役,他的主要任務是為騎兵清掃馬廄,他後來認為這段艱苦的軍人生涯是他人生最大的收獲,他稱之為“千方百計,不顧一切地挫折困苦,達到了我從軍當兵的誌願,實在是我平生最快意的一件事”。

這一年,生於1890年之後的人們也迎來了他們的青春期。

毛澤東這一年16歲,他的父親想讓他到距韶山70多裏的湘潭縣城的一家米店當學徒,但是他卻想到一個教授“外國課”的學校去讀書,這一點他跟1903年的蔣介石有著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