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國醫養生之道與理論精髓(1)(1 / 2)

“道”、“醫道”、“道以醫顯”

“道”是什麼呢?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和核心就是一個“道”字,“道”不僅僅是理性、規律或原則,它更是一種體驗,一種切身的感受,一種信息,一種身體力行的實踐,一種深入骨髓、自然到讓人無法察覺的習慣。中國有個詞叫“福至心靈”,這個詞用英語是無法翻譯的,其實很多中國的詞語都無法用西方語言直接翻譯,即使譯出來,也失去了其原本的意蘊。所以,何謂“道”,為什麼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和核心就是道,這還是要用中國的思維來理解。

古人有句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講得很深刻。其實,道,就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從哲學上來講,就是很宏觀、很全麵地看一個事物。就像中醫,談養生治病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把人體看做一個小宇宙,與天地陰陽五行都有關係,人體各部也不是彼此獨立的,你頭疼就可能是全身的哪個經絡出了問題。中醫還講飲食要法地道,居處要法天道,而且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製喜製怒,因為飲食、居住和情誌都是可能導致生病的因素。

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這樣,是站在很高的位置去看事情,很善於從鬥轉星移、日月變化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能夠從毫不相幹的事物中總結出相同點,所以中國的語言中有很多比喻、類比。比如用“白駒過隙”來形容時光流逝,這究竟是怎樣的迅疾飄忽呢,需要你自己去想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句子讓人讀了就有一種惆悵之氣;還有《黃帝內經》中“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雖然沒直接說出形狀、功能,但一個比喻,把心的重要性說得很形象。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所謂“道”,其實就是存在於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已經習以為常的語言、行為和思維習慣,隻是我們生活在這種大的環境下,已經不敏感罷了。

與中國文化相對的就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多關注“器”,也就是形而下的層麵。拿西醫來說,其發展的過程就是重解剖、重實驗,這是由他們的思維方式決定的,他們更相信從解剖和實驗中得到的結論。因此,西醫要借助很多儀器和數據來進行診斷,他們認為這就是科學。但是,西醫近些年遇到了一個尷尬,就是很多人明明感覺身體不舒服,而醫院的檢查數據卻顯示一切正常。不過,正是因為西方文化的這種“器”的本質,它更易於理解,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學習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就是悟性,是福至心靈的一刹那。

“醫道”,是古代對中醫學的稱謂。在浩瀚的中華文化經典中,“醫道”始終獨立而鮮活地存在著:一方麵,“道以醫顯”,即醫道是中國文化最集中的體現,陰陽、五行、中庸等觀念在醫道中無不盡其所極地鋪設張揚;另一方麵,對習醫者而言,從醫入道又是一條必經之路。大到天地宇宙,小到個體生命,天與人盡在此中融合,象與數也不再虛無縹緲,而是如我們的每一次呼吸那樣真實而令人感動……總之,學習祖國醫學一定要懂得傳統文化,一定要參悟中華之“道”的根本所在。

國醫之道就是生活之道

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國的國粹,同時也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醫學。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西醫不能解決的問題,卻被中醫解決了,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現在很多人說,中醫一講就是抽象的陰陽五行,太深奧了,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是那麼的深不可及。至於中醫之道,那就離生活更遠了,無從談起。

其實,中醫是非常生活化的醫學,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隻是大多數人不曾真正認識它而已。比如被蚊子咬了抹點蘆薈,壓力大、工作累就去做做足療,這些都是中醫應用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例子。

而中醫之道,也在幾千年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滲入我們的血液,讓我們覺察不出來了。大家都知道春天多吃薺菜和香椿芽對身體好,可是誰知道這是為什麼呢?按照中醫的觀點,陽氣乃生命之本,春季正是陽氣生發的季節,而薺菜性平溫補,能養陽氣,又是在春季生長,符合春天的生發之機,所以春天吃薺菜對身體就比較好。另外,按照中醫理論,凡是向上的、生發的東西都是陽性的,而香椿芽長在椿樹的枝頭,又在早春就開始生長,這表明它自身有很強的生長力,代表著蓬勃向上的一種狀態,也能激發身體中陽氣的生發。可見,我們祖輩傳承下來的一些生活習慣中都暗含著中醫之道。

中醫曆來強調預防疾病,在世界醫學史上,也隻有中醫有一套悠久而完善的預防疾病的方法——養生之道。養生之道,就是生活之道,也就是國醫之道。它強調生活方式要樸素,飲食結構要簡單,它不僅讓無病的人使用之後,能夠保障生存質量和自然壽命,而且讓不遵守養生之道而有病的人使用之後,也能夠保障生存質量和自然壽命。強調養生,是中醫至今不衰敗的原因之一,也是中醫與西醫的根本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