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國醫養生之道與理論精髓(1)(2 / 2)

另外,中國人都奉行中庸之道,骨子裏或多或少都有一種隨大流的觀念,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中庸之道能成為一個國家的共性呢?這裏我們隻從中醫的角度來講。

《黃帝內經》裏說:“中央生濕,濕生土……其蟲倮。”“倮蟲”,就是人,即沒有毛的動物。人為倮蟲,五行屬土,而土生於中央,集合了東西南北土的特點,又把土散向東西南北,處於中間又無處不在,這就是土的本性。而人就是五行屬土的一種動物,所以人身上同樣有土的特點,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中庸。

人體內部運行同樣講究中庸,人體中的氣血分陰陽,血為陰為體,氣為陽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淤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隻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現在,“中庸”這個詞有時候帶有貶義的色彩,其實這是把中庸之道理解得過於狹隘了。中國人講究的中庸不是“合事老”,而是謀求一種平衡與和諧,這也正是中醫的魅力所在。中醫講究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互相製衡,一物降一物,有因必有果,隻有身體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時,人才是健康的,如果哪一方的力量占了上風,不受製約,人就會生病。

以上種種,都體現了中醫之道,它已經深入我們的骨髓和血液,通過生活的點滴來映照我們的心靈,默默無聞地引導、護佑著我們。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幾千年來,中醫靠自己獨特的診療手段,在防病治病和重大疫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民眾的福祉與社會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關於中醫,古人有“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一說。在古人看來,治國與治身的道理是相通的,“知治身,則能治國”。上醫是指深諳治亂之道的宰相,他能襄讚國君治理天下,使國家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中醫就好比是能治國的宰相,隻是行業職責不同,中醫是技術高明的醫生,他告訴人們各種預防和養生方法,使人們防患於未然而得享天年。而所謂的下醫,就是技術一般的醫生,他們隻能憑借藥物來祛邪治病。

關於“上醫醫國”,還有人解釋說上等的中醫可以看清一個國家的未來,之所以這樣說也是有緣由的。秦國有一個醫生叫和,有一次在給一個國王看病的時候,和說:“大王你這個病治不好了,因為你過於貪戀與女色。不僅你的病治不好了,你死之前還會把責任都推卸給大臣,並殺掉這個大臣,等國家滅亡以後,這個大臣就成了罪人。”後來,這個國家的發展真像和說的一樣。

再說“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中醫把人看做是一個活躍的、運作良好的、係統的有機體,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人自身打破了自身的運作規律。比如,吃一碗飯就飽了,因為好吃就吃三大碗;人困了不睡覺,熬夜熬到天亮,等等。對於這種情況,好的醫生,也就是“中醫”會告訴你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讓身體進行自我修複,他們是不主張開方下藥的。而“下醫”怎麼辦呢?他隻會見病就開藥,病人說頭疼,他開治頭疼的藥,還有咳嗽,再加上治咳嗽的,還發熱,那發熱的藥也加進去,總之就是有一種症狀加一種藥,完全不管什麼辨證論治,他根本不明白什麼是“證”。吃各種藥把病症壓下去,表麵上好像是好了,實際上是落下病根了,循環往複,最後病入膏肓。

由此可見,見病治病隻是一種消極的措施,能見微知著,使人民臻於幸福康樂、健康長壽之境者方能成為“上醫”和“中醫”。

未雨綢繆,不治已病治未病

在《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大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聰明的人不會在生病了再想著去治療,而是未雨綢繆,預防在先,防患於未然,這在祖國醫學中叫做“治未病”。

據記載,扁鵲弟兄三人均為名醫,尤以扁鵲最負盛譽。某日扁鵲為魏王針灸,魏王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醫術最高?”扁鵲不假思索道:“長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詫異。扁鵲接著說道:“我長兄治病於病發之前,一般人不知他是在為人鏟除病源、防患於未然,所以他醫術雖高,名氣卻沒有傳開。而我是治療於病情發作和嚴重之後,人們能看到我為患者把脈開方、敷藥刺穴、割肉療傷,我也確實讓不少病人化險為夷,大家就以為我的醫術比長兄高明。”

最高明的醫術是治未病,扁鵲認為能夠及早消除疾病的隱患,將身體遭受疾病侵蝕的危險降到最小,這才稱得上是“上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