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中醫理論的精髓,就是當疾病尚未發生時,能提前預測到疾病的發展趨勢,並采取相應的防治方法,以杜絕或減少疾病的發生。比如,春季萬物萌生,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相應活躍,感冒之類的疾病就有可能流行開來,所以中醫提出“正月蔥、二月韭”的飲食方法,以提高人們的抗病能力。夏季天氣炎熱,中暑的可能性相對較大,中醫就強調“飲食清淡”、“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的養生方案,降低中暑的發生幾率。秋季氣候幹燥,咳嗽一類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所以中醫強調秋季以“養肺除燥”為主,多吃梨以生津解渴,從而使一些時令病的發生降低到最低限度。冬季要收藏體內的陽氣,注意保暖,早睡晚起,好好休息,等等。
中醫治未病還體現在一個方麵,就是在疾病的潛伏期及時發現,並將其扼殺,使人體恢複健康。相對而言,如今的醫療水平卻隻停留在應付“已病”的人群!可以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區別,治未病就像是洪水爆發之前駐堤壩、泄洪的各項防護措施,而治已病就像在洪水泛濫以後再去堵窟窿一樣,按下葫蘆浮起瓢,根本無更多精力談預防。很多人就是由於不注意預防而導致疾病纏身,因此,隻有提早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才會充滿自信與快樂。這也是中醫治未病的最大意義。
有位知名的企業家說:“我隻有真正得了這個嚴重的病,躺在手術台上,把自己的命交給手拿手術刀的醫生的那一刻起,才真正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生命是那樣的脆弱,人在生病的時候是那麼的無助。……我沒有真正體會到病來如山倒的可怕,現在,我終於知道了,所以現在我做得比誰都好。可惜的是,身體經過這場浩劫,永遠也不可能回到過去那個生龍活虎的狀態了,我知道得還是太遲了。”當疾病襲來之時,各種治療手段隻能算得上是補救措施,即使補救有效,也難以讓本來健康無恙、充滿生機活力的身體恢複到最好的狀態了。所以預防比治療更為重要,預防才是硬道理!
《孟子·告子上》中提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意思是說,對於一棵樹,人們還要照顧它,適時修剪、澆灌,而對於自己的身體,卻有人不知道愛惜和保養,這是不對的。所以我們要從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注意養生,不要等到失去時空留遺憾。
治病求本,強調人體自愈力
現在去醫院看病時,你這邊剛報出“頭痛”、“拉肚子”、“便秘”,還沒來得及描述病情,那邊醫生大筆一揮,已經給你開出了藥方,這在西醫院和中醫院都很常見。西醫看的是病,注重的是數據、客觀指標,它這樣做我們不能責怪。但是中醫講究扶正祛邪、治病求本,如果這樣草率行醫是很不負責任的,這和祖國醫學防病祛病的原則也是相悖的。
中醫是十分注重人文關懷的,不管是看病還是養生,它都強調“求本”,追求的是髒腑順安,氣血充足和暢,提高人體的自愈能力。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負責任的中醫在給你看病時,會仔細詢問你的生活習慣、察看你的脈象,把很多問題都談清楚了再開始考慮對策,而且不會輕易給你開藥,而是想法設法提高你本身的自愈能力。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有很強大的自愈能力的,很多小病小痛不用打針吃藥,靠人體自愈力就可以解決。那麼什麼是自愈力呢?就是人體的自我修複能力,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做菜的時候,不小心在手上劃破了一個小口,運行到此處的血液就會溢出。由於血液運行出現局部中斷,就有更多的血液運行於此,由此促使傷口附近的細胞迅速增生,直至傷口愈合。增生的細胞會在傷口愈合處留下一個疤痕。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藥物的作用,這就是人體自愈功能的一個最直觀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