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自愈力也恰好體現了中醫治病的一個指導思想:三分治、七分養。中醫不主張過分依賴藥物,因為藥物不過是依賴某一方麵的偏性來調動人體的元氣,來幫助身體恢複健康。但是人體的元氣是有限的,如果總是透支,總有一天會用完。而我們生下來活下去依靠的就是體內的元氣,元氣沒有了,再好的藥也沒用了。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張,人體有自愈的能力,我們就要充分相信它,用自愈力把疾病打敗。
當然,這並不是說靠著自愈力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了,想吃冷飲吃冷飲,想熬夜就熬夜,反正生病了有自愈力,還害怕什麼呢?任何事情都有度,自愈力不是萬能的,如果不注意保護的話,不僅病好不了,自愈力也會降低,自愈力低了,什麼病也都來光顧了,這樣就會演變成惡性循環。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應該配合人體自愈力開展工作。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每天按時吃飯,早睡早起,適當鍛煉,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人體就會進行自我修複,一些病症就會自然消失,人自然就健康。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很多人就是不信,其實,大道至簡,大的道理有時候就是那麼簡單,有時就像空氣在我們周圍,而我們往往會忽略它一樣。
因此自愈功能不是絕對的,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依賴人體自愈力解決問題。自愈力和免疫力有關,當免疫細胞抵擋不住病毒時,就需要借助藥物,不過最好的藥物依然是食物為主。一般情況下,通過營養素的補充,可以對抗大多數疾病。中醫就是通過倡導順時養生、補養氣血、食療等科學的養生方法來增強人體免疫力的,在疾病尚未到來之時就築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讓疾病無孔可入。麵對已經染病的情況,中醫也是更多地求助於人體自身的大藥——經絡和穴位,通過疏通經絡、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調動身體的自愈功能來對抗疾病。
然而,在現代醫療中,人們似乎都對醫藥過於信任和依賴。由於人體在自我修複過程中會出現一係列症狀,如咳嗽、發熱、嘔吐等,人們為了消除這些症狀帶來的不適感,就會用藥物粗暴地幹涉,這樣,人體的自愈能力就無法得到充分發揮。症狀消失,人們就認為是這些藥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於是在下一次疾病來襲的時候,他們還是第一時間求助於藥物,在這種惡性循環中,身體的自愈力就會越來越懶惰,直到失去作用。
所以說,我們在平時不要動不動就吃藥,更不能亂吃藥,而應通過合理飲食、按摩經絡穴位、注意起居等中醫的方法來提高身體的自愈能力,從而消除疾病,永葆健康。
對症下藥: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祖國醫學強調辨證施治,對症下藥。就醫學本身而言,對症下藥所反映出的正是中醫的一條治療原則——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中醫學傑出的代表張仲景就善於區分不同病情,強調辨證論治,對這一原則應用得心應手。
有兩個人來找張仲景看病,這兩個病人都是大便不通、發燒,也都頭痛,結果張仲景給一個病人用的是瀉下通便的藥,給另外一個病人用的是發汗的藥,兩個病人吃完藥卻都好了。張仲景認為這兩個人的病機是不相同的:一個是表證,因體表受邪,正氣抗邪於表不能照顧裏,出現氣聚升降失調形成的;一個是實熱證,是因為病人體內有實熱,所以他對兩個病人采用了不同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