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國醫養生之道與理論精髓(2)(3 / 3)

這其實就是中醫所說的“同病異治”。所謂“同病異治”,就是說患者患的是同一種病,表現出相同的症狀,但由於產生的原因不同,采取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不同。

名醫華佗也有個類似的故事:兩個人都是頭疼,症狀也一模一樣,但華佗卻采取了不同的治療方法,一個用泄法,一個用汗法,結果兩人很快就康複了。為什麼呢?

中醫治病講的是“證”,所謂“證”,是指一種綜合狀態,是人的生理狀況所出現的失衡的狀態。不要小看這個字,陰陽表裏,虛實內外都在裏麵了。華佗治病所依據的就是這兩個人的“證”,一個是飲食所傷造成的,屬內實,應該用瀉下法以去除食積,而另一個是感受寒冷之邪所造成的,屬外實,應發汗以驅散風寒。也正因為華佗能夠按照中醫的辯證施治理論準確地使用不同的藥物,所以二人的疾病很快消除了。

以現在人們常見的頭痛為例,在中醫看來,頭痛症狀相同,但發病的原因不同,如果是兩邊痛,是膽經出了問題;裏麵的中空痛,是肝經出現問題;後腦勺痛就是膀胱經的問題;前額痛就是胃經出了問題;而左邊偏頭痛和右邊偏頭痛也是不同的,因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邊偏頭痛,很有可能是肝血的問題,而右邊頭痛可能是肺氣的問題。所以治療時中醫會根據頭痛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這就是中醫思維的一個關鍵點——同病異治。

中醫思維的另一個關鍵點是“異病同治”,就是針對不同疾病表現出的相同病理結果,采取相同的治療方法。讓我們再看一則張仲景關於中醫這一治療原則的神奇醫案。

兩個病人,一個心慌、心跳、心煩,另外一個肚子痛,結果張仲景對這兩個病人開的是同一個方子,都是小建中湯,用的治法都是溫中補虛,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這兩個症狀的病機相同,都是氣血兩虛。氣血兩虛,心髒失養,就出現心慌、心跳,心神失養就出現了心煩,氣血兩虛,腹部經脈失養。經脈拘攣,就出現了腹部急劇疼痛。所以都用一個方子來治療,這就叫做異病同治,這也是抓病機的體現。

“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是相對的,比如有的是高血壓,有的是失眠,有的是發燒,但是隻要他們的“證”是一樣的,就完全可以開同樣的藥方,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療。

這與西醫是有很大不同的,因為在西醫看來,隻要是感冒就用感冒藥,高血壓就用降壓藥,肯定能把症狀給消除,而不管感冒是由傷風引起的還是病毒引起的,高血壓是由肥胖還是壓力過大導致的。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中醫辨證觀的體現,正確掌握和科學運用中醫的這一原則,是治療疾病的關鍵。正像張仲景、華佗能夠對症下藥使病人很快恢複健康那樣,中醫學的所有法則都是為著這一目的而製定的。之所以向普通讀者講解這些知識,是因為不僅醫生治病需要堅持這一原則,我們平時保健也需要,養生就要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所處環境、不同地域,因時、因地、因人而宜,不可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