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培固國醫智慧元氣的是《黃帝內經》 (1)(1 / 3)

《黃帝內經》是“醫家之宗”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學著作,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很多人把《黃帝內經》與《神農本草經》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本完全不同的醫書。《黃帝內經》的作者不詳,寫作年代不確定,最後人們決定用“黃帝”為其代言。“黃帝”之名彰顯了它在祖國醫學中的重要地位,這也是古人希望用黃帝的權威確保這本書可以永世流傳,惠及祖孫萬代。

那為什麼叫“內經”呢?有人認為是講內科的,有人說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其實《黃帝內經》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是求醫問藥,而是要往裏求、內煉,通過調整氣血、經絡、髒腑來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另外,“經”在古代是指絲線,絲線的原始意象是臍帶。臍帶是連接先天和後天的根本,所以它也是人之根本。看過織布,或者是見過地球儀的人,都會知道南北為經的概念。織布時先拉過來的那條線叫經,經線有個特性,就是隻要被拉過來,它就永遠不許再動,所以,經書也都有亙古不變的特性。這也說明《黃帝內經》一書的地位之獨特。

《黃帝內經》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係,是公認的中醫學的奠基之作,為中國數千年來的醫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被後世尊為“醫家之宗”。後來的無數名醫,如華佗、孫思邈、皇甫謐、張仲景等,多是在鑽研學習《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並獨樹一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說《黃帝內經》是後來所有名醫的師傅、先輩,一點都不為過。而這也是本書把《黃帝內經》單獨拿出來講述的原因。

《黃帝內經》係統地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全麵吸收了秦漢以前相關的天文學、曆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麵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係,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為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形成以後,就庇佑著我們中華民族,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中華兒女能夠戰勝疾患、災難,綿延至今。

《黃帝內經》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華民族近兩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曆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另外,它奠定了我國養生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的必讀之書。所以,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吧。

居處依天道,飲食遵地道

《黃帝內經》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外該書另一個經典之處是它的存在形式,《黃帝內經》是以對話問答形式傳授和講解醫理與養生防病經驗的。其中有這樣一段:

(黃帝)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些話是古人說的,但是現在看來一點也不過時。

與古人相比,現代科技發達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為什麼生病的人卻多了呢?是時代變了,還是人的問題?仔細觀察一下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就會得出結論:大多數疾病都是由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與古人相比,現代人少了很多禁忌,沒有不敢去的地方,沒有不敢吃的東西,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進步,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倒退,因為人們對於自然、對於天地缺少了應有的敬畏之心,這就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開了缺口。

那麼,到底怎樣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岐伯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按照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煉。一言以蔽之:居處依天道,飲食遵地道。

什麼意思呢?

“居處依天道”。“天道”指日夜。居處依天道就是人的起居應該順應天地運轉的自然規律,天亮就起床,讓人體自身的陽氣與天地的陽氣一起生發。經常賴床的人會有這樣的感覺,雖然早晨比平時多睡了一會兒,但是起床後並沒感覺精神抖擻,反而不如早起的時候舒服,這其實就是由於賴床,體內陽氣沒有生發起來的緣故。同樣,天黑了就應該睡覺,不要貪戀夜生活,不要經常熬夜,這樣才能使陽氣潛藏起來,以陰養陽,這就是居處依天道。

“飲食遵地道”。“地道”就是節氣,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吃東西要遵照節氣規律去吃,盡量吃應季食品,這才是正確的飲食觀念。可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在飲食上的季節觀念似乎越來越淡薄了,冬天也可以坐在暖暖的屋子裏隨便吃冷飲、吃西瓜,其實這些做法都違背了飲食遵地道的原則。西瓜性寒,本應在炎熱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陰陽,中和暑熱,而在冬季食用就在本來寒冷的環境下更增添了幾分寒意,對身體造成傷害。現在很多女孩子有痛經的毛病,很多就是飲食上不注意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