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1)(2 / 3)

“外慎邪氣”,就是謹防一切致病的因素,通過有病早治等進行養生。張仲景注意節製生活,起居有常,起臥有時,從不貪睡,每天堅持鍛煉身體,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衣著打扮以舒適為宜,根據氣候的變化而適當增減著裝,但不因天冷喜溫而衣著過暖,或天熱貪涼而過少穿衣。飲食講究五味適中、五穀相配、飲食隨四時變化而調節、忌貪飲暴食偏食等。

另外,張仲景認為,邪氣剛侵入人體的外表層,還沒有進一步擴散,應當即時治療,不可讓病源隨著人體的器官而進入內髒,這樣就可以保證病邪不會由表入裏,病勢也就不會由輕變重而損害正氣,正是由於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堅持這種做法,因此他在一生中沒有得過什麼危急重症,更沒有因病重而臥床不起。

無病先防,掌控疾病來臨前的征兆

有位叫王仲宣的詩人,與張仲景有較深的交往。張仲景與他接觸幾次後,發現他身上潛伏著一種名叫“癘疾”(麻風病)的病,張仲景便對他說:“你身上有一種病,得早點醫治,要不然到40歲時會脫眉毛,脫眉至半年,將會有生命危險。我勸你還是先服五石湯。”當時王仲宣才二十幾歲,而患有“癘疾”在那時是非常危險的,也被認為是很丟臉的事。所以張仲景不說出病名,隻說出症狀。王仲宣聽懂了他的意思,卻沒有在意。不久二人再次相見,張仲景問王仲宣:“你服過五石湯了嗎?”王仲宣有些反感地說:“服過了。”張仲景仔細觀察了他的氣色說:“不像,看你的氣色,肯定沒有服過。為什麼你不聽從醫生的勸告,而輕視自己的生命呢?我勸你還是趕快服些吧,不然就麻煩了!”可王仲宣還是不信。果然20年後,王仲宣開始脫眉,脫眉到第187天,便不治身亡。

張仲景料事如神,對疾病的判斷如此準確、神奇,讓我們由衷地讚歎。但是,張仲景又是怎樣判斷這一切的呢?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用望色、聞聲、問症、切脈等4種方法來分析病人所患的是哪種疾病,以陰、陽、表、裏、寒、熱、虛、實8種方法來判斷病症的性質和發生的原因。這種預知疾病的方法對非中醫專業人士來說有些困難,其實,每種疾病都有一種或幾種信息在人的身上表現出來,隻要我們掌握了人體疾病的這些信息,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就可以防止疾病的發生了。

1.眉毛可以預示疾病

中醫認為,眉毛能反映五髒六腑的盛衰。眉毛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其盛衰依靠足太陽經的血氣。眉毛長粗、濃密、潤澤,反映了足太陽經血氣旺盛;眉毛稀短、細淡、脫落,則是足太陽經血氣不足的象征。眉又與腎對應,為“腎之外候”,眉毛濃密,則說明腎氣充沛,身強力壯;眉毛稀淡惡少,則說明腎氣虛虧,體弱多病。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老年人的眉毛非常稀疏甚至幾乎沒有,這就是氣血不足、腎氣虛弱的表現;有的老人眉毛比較濃密,這樣的老人一般身體也比較硬朗。如果年輕人眉毛過早地脫落,就說明氣血早衰,是很多病症的反映,其中最為嚴重的要算麻風病了。瘤型麻風病的先兆就是眉毛脫落,開始是雙眉呈對稱型稀疏,最後全部脫落。

2.從印堂可以辨疾病

兩眉之間的部位叫印堂,又稱“闕中”,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也特別有價值。我們看電視的時候經常看到有算命先生說“你印堂發黑,近日必有大禍”,就是指的這個地方。民間也認為印堂發黑是不好的征兆。中醫學有“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之說,印堂可以反映肺部和咽喉疾病。肺氣不足的病人,印堂部位呈現白色;而氣血鬱滯的人,則會變為青紫色。

3.看麵色知病變

古有“望麵色,審苗竅”之說,從麵相可辨疾病,主要有:

(1)麵色蒼白。麵色蒼白是血氣不足的表現。一般情況下,麵色淡白多是氣虛的表現,如果淡白的臉上缺乏光澤,或者是黃白如雞皮一樣,則是血虛的症狀。另外,體內有寒、手腳冰涼的人也會麵色蒼白,這是陽虛在作怪,這樣的人需要多運動,運動生陽,對改善陽虛很有效果。熱水泡腳和按摩腳底的湧泉穴的效果也不錯,飲食上多食用紅棗、紅糖等。

(2)麵色發青。肝在五行當中屬木,為青色。麵色發青的人,多見於肝膽及經絡病症,多是陰寒內盛或是血行不暢。天氣寒冷的時候,人的臉色會發青,這是生理反應,隻要注意保暖就可以了。如果沒有處在寒冷的環境中,臉色還發青,就是肝腎的病了,經常喝酒的人常會臉色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