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1)(1 / 3)

張仲景其人,《傷寒論》其書

張仲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死於建安末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張仲景醫術高明,深受百姓好評。漢獻帝建安中期,他被調任長沙太守。當時這裏瘟疫流行,死人很多,他很痛心,工作之餘,就在他的“辦公室”接診病人,自稱“坐堂醫生”。

有位母親帶著生病的兒子來看病,病人20多歲,幾天來,持續發燒,體溫逐漸增高,頭痛,精神疲乏,吃不下飯,大便幹結,肚子脹,還有惡心嘔吐的現象。病人不願說話,病人的母親說:“他的耳朵好像有點背,身上有少量淡紅色的皮疹。”張仲景給病人切脈之後,又看了看他的舌苔,判斷是傷寒。

張仲景對病人的母親說,這種病多發生在夏秋季節,平時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最後他給病人開了處方,落款就是“坐堂醫生張仲景”。

張仲景受到世人的崇敬,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的藥店和藥鋪都以“堂”冠名,如同仁堂、達仁堂、濟益堂、仙鶴堂……醫生給病人看病叫“坐堂”。這也是現代化醫院的雛形。

張仲景喜好醫學,刻苦學習《黃帝內經》,廣泛收集醫方,最終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那麼為什麼不叫“經”,而叫“論”呢?所有發“侖”聲的,都表次序和次第。比如說我們說話有次序,就叫“言論”;做人的行為有次序,這就是“人倫”;水也有次序,一個個散開的波紋代表水的次序,就是“淪”。《傷寒雜病論》這本書實際上是涉及治療學的一本書。它在講人得病的次序——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所謂太陽,指的是人的表層。如膀胱經和小腸經,都屬於太陽,這是人的表。胃經屬於陽明。比如你感冒發燒,先是體表受寒,如果加深了就會出現陽明的問題,就會吃不下飯,這是胃經的問題。再往下走就會到少陽,就是靠發燒往外趕的勁兒都不足,半表半裏,一會兒冷一會兒熱。這就是得病的次序。在治療時,技術高明的中醫會反著治,就是把病一層一層地往外推。假如陽明得了病,把病推到太陽這兒,病就好了。這是一個人體得病和中醫治病的次序,所以稱之為“論”。

另外,《傷寒雜病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的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麵,《傷寒雜病論》也作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曆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內養正氣,外慎邪氣

張仲景認為,自然界分布著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之常氣,以運化萬物。人體秉承著五行運化的正常規律,因此才有五髒生理功能。不僅如此,人們必須依賴於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而生存。所以,人與自然環境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係,自然和人的關係好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樣,既有有利的方麵,也有不利的方麵。可是,人對自然不是無能為力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隻要五髒元真(真氣)充實、營衛通暢(指人的周身內外氣血流暢)、抗病力強,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即安和健康。

張仲景認為,養生保健的宗旨在於“內養正氣,外慎邪氣”。

“內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任何一種養生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保養正氣。保養正氣就是保養人體的精、氣、神。人體諸氣得保,精和神自然得到充養,人體髒腑氣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髒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張仲景內養正氣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調養精神,采用修身養性與立誌修德相結合,使自己的精神安靜、平和、樂觀、愉快,又能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信心、希望和樂趣,促使真氣存內,防病益壽。如每日早晨起來之後,以及夜晚睡眠之前,都要做“導引吐納”。所謂“導引”,是以肢體運動、自摩自捏、伸縮手足為特點的一種運動方法;而“吐納”,實際上是調整呼吸的一種養生祛病方法,類似現行的氣功。“導引吐納”就是防病抗老的運動,它簡便易行,可以使髒腑經絡氣血流暢,有養生祛病的作用。

此外,每次用餐之後,應該漱口與按摩腹部。用餐之後將手搓熱放於胃部,按順時針方向,環轉按摩,自下而上,連做二三十次,可以促進腹腔血液循環,加強消化功能,有利於健康;而用餐之後必漱口,可以使口氣清新,保護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