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精神壓力過大導致心理失衡
人的心理失去平衡,就會招來疾病。諸葛亮忠君扶蜀,堅定不移,尤其是劉備死後,更是盡心盡力,但是阿鬥昏庸無能,不學無術,身邊還有一幫心術不正、阿諛奉承、唯恐天下不亂的亂臣。這些亂臣造謠生事,挑撥離間,栽贓陷害,壞事幹盡,就連諸葛亮也深受其害,幾次出兵北伐都因為這些人從中作梗才無功而返。諸葛亮一心要一大業,嘔心瀝血,日夜操勞,而那些亂臣又使他深感憂慮,苦思對策,再加上當時正麵有強大的曹魏,背後有名存實亡的東吳,還有勁敵司馬懿,而西蜀沒有統帥軍隊善戰的良將,敵擾難平。內外交困的境況,使得諸葛亮日夜焦慮,精神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就使他從一個堅強、自信、風趣的統帥,變成一個煩心鬱悶,甚至經常垂淚、大哭的人。怒、憂、悲、恐使他失去心理平衡,這是他患病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一定要學會給自己減壓,隻有保持心理平衡了,身體才會和諧健康。
諸葛亮英年早逝的教訓,是值得人們尤其是中老年人引以為戒的。對那些社會精英,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更有極其深刻的借鑒意義。
嫉妒心讓小周郎一命嗚呼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東吳大都督周瑜具有大將之才,文韜武略,運籌帷幄。赤壁之戰,覆沒曹軍83萬人馬,曹操僅剩27人,敗走華容道。然而,這位英雄,無大將度量,心胸狹隘,嫉妒賢能,始終對才能高過自己的諸葛亮耿耿於懷,並屢次設計陷害。但周瑜的陰謀詭計,被諸葛亮一一識破。周瑜害人不成反害自己,落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在諸葛亮“三氣”之下,惱羞成怒,歎罷“既生瑜,何生亮”後,吐血而亡。
嫉妒的危害,我國的傳統醫學早就有過論述,《黃帝內經·素問》明確指出:“嫉火中燒,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損,神氣渙失,腎氣閉寒,鬱滯凝結,外邪入侵,精血不足,腎衰陽失,疾病滋生。”
可見,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形態,在嫉妒心理的影響下,人的身心健康會受到損害。特別是那些心理素質較差的老年人,一旦受到嫉妒心理的衝擊,內心便充滿了失望、懊惱、悲憤、痛苦和抑鬱,有的甚至陷入絕望之中,難以自拔。
現代身心醫學研究表明,有嫉妒心理的人,往往處於焦慮不安、怨恨煩惱等消極不良心境之中。這種消極不愉快的情緒,會使人的神經機能嚴重失調,從而影響到心血管的機能,進而導致心律不齊、高血壓、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神經官能症等身心疾病的發生。
嫉妒的受害者首先是嫉妒者自己。德國有句諺語說得很貼切:“嫉妒是為自己準備的屠刀。”翻一翻曆史,因為嫉妒而招致殺身之禍的例子不勝枚舉:隋煬帝因嫉才妒能,招致群臣離心離德而覆亡;太平天國時期的楊秀清權欲熏心,嫉妒洪秀全和眾親王,想奪天王之位,最後被殺;水泊梁山的第一任寨主王倫嫉妒晁蓋、吳用而喪命……
嫉妒者忌恨別人,竭力貶低、敗壞別人,對別人的進步和成就總是不屑一顧,看不到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差距,不想奮力趕上。這樣,自己與被嫉妒者之間,必然拉開更大的距離,到頭來隻能是越來越落後。嫉妒人家,無非是怕人家比自己強,顯得自己不光彩。但是,怕也無濟於事,嫉妒不能給自己增加什麼好處,反而更顯出自己的落後、狹隘。既然如此,何必再嫉妒他人呢?
那麼,要怎樣才能消除嫉妒心理呢?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人的嫉妒心理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後天環境條件下逐漸形成的。所以,應通過自身的道德修養、自我控製、自我調節來校正。
1.將壓力變動力。將不服氣變為誌氣,使自己有一種競爭意識,把別人的長處作為促進自己奮發向上的因素。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去超越別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健康意識。這種意識表現得恰當,就會使自己的想法成為達到目標的動力,使自己的追求具有良知和道義。相反,總是想自己不如別人而嫉妒,就會造成精神負擔,對自己和他人都可能起到不好的作用。
2.要看到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價值,這是培養自尊心、消除自卑感和嫉妒心理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