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究“養心調神”,這與《黃帝內經》中的論述是一致的。但是要做到“養心調神”不是容易的,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人的情感活動和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精神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更大,甚至超過了生理因素。中醫發現,一些機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經官能症、偏頭痛、消化不良等,可以稱之為心因性疾病。某些器質性疾病,如潰瘍病、高血壓、冠心病的產生和加重,也與心理因素有密切的關係,有時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嚴重後果。
另外,良好的情緒是人體一種有助於健康的力量。現代醫學證實,不良心理因素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如果長期處於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中,患各種疾病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甚至會導致癌變。
保持良好的情緒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做呢?
第一,樹立正確的養生保健觀。古人說:“養生莫若養性,養性莫若養德。”所謂養德就是注重道德修養。隻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開闊,開朗樂觀,生命之樹常青。
第二,培養寬宏大度,襟懷坦白的品格。不要憤世嫉俗,對周圍的一切都看不慣,整天牢騷滿腹,怨天尤人,這些負麵情緒對身體健康都非常有害。
第三,廣交朋友,樂於互相交談。當你遇到困難,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時,首先要冷靜下來,控製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後向親朋、同事傾訴,從他們的勸告和開導中得到力量和幫助,這樣,苦悶的情緒會慢慢消失,心情會慢慢變得豁達、輕鬆。
第四,培養廣泛興趣。琴棋書畫,養育魚鳥,種植花木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或者在情緒不佳或緊張的工作之後,觀賞一場相聲或啞劇,欣賞一下優美動聽的音樂,都有利於緩解緊張的情緒、消除心理上的苦悶。尤其是老年人,更應用豐富多彩的愛好,調劑、點綴晚年生活。
儉樸生活,養生之妙藥
《菜根譚》中說:“藜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誌以澹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也。”意思是說,能過藜莧粗食生活的人,往往是冰清玉潔的有修養之士;而很多華衣美食的人,往往奴顏婢膝博取其所求的榮華名利。這就是淡泊使人誌節高潔,肥甘使人喪失氣節的道理。
生活儉樸確實是良好的美德,一個人在境遇不好的時候,儉樸是不難的,如果他在有了比較高的地位或較多財富後仍然保持儉樸的品格,就很確實是難得了。
作為一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這個名字可謂響徹華語世界,他的武俠小說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一個難解之謎,在華人社會具有無可替代的影響力。“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一部《越女劍》,十五部經典武俠作品確立了金庸武俠宗師地位,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暢銷的書、不斷翻拍的金庸武俠影視劇給金庸帶來了豐厚的版稅收入,他完全可以過上奢靡的生活,但是恰恰相反,生活中的金庸,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平常穿衣、吃飯都非常簡單。看看他一日三餐的菜單你會非常驚訝的,他每頓飯的餐食,就是一碗米飯、一盤青菜、或一小盤魚或肉,有時,就多炒一個雞蛋。用餐時,不小心,餐桌上掉了一粒米或一片菜,他都要用筷子夾起來吃了。穿亦然,衣料自然是最好的,但款式我行我素,從不受潮流影響,且夠穿就行。正因為如此,金庸先生已經八十多歲高齡了,卻依然十分健康,這和儉樸自然的生活是分不開的。
“食取稱意,衣取適體,即是養生之妙藥。”清代養生家曹庭棟的這句話真正的道出了儉樸對於養生的重要意義。飲食、穿衣是養生的大事,但如果認為隻有購買珍異之物,才對身體有好處,不是更增加煩惱嗎?很多人食物隻求滿足心之所欲,但是如果心裏喜歡淡泊寧靜的生活,那麼食物雖然是肥甘厚味也必然覺得不舒服。衣服舒適合體則可,即使是鮮衣華服,穿起來也並不一定舒服,一行一動也會覺得別扭。因此,吃的東西使自己如意,衣服能合身,就是養生的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