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菜根譚》:中和閑適的養生之道(1)(3 / 3)

學會忙裏偷閑,就是在為健康儲備能量

現代人的忙碌是有目共睹且有切身體會的,很多人在忙忙碌碌中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他人的認同,覺得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了最大的體現。但他們沒有看到自己付出的代價比獲得的成就要多得多。越來越多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卻不自知,直到無情的病魔找上門時才翻然醒悟,卻已經晚了。

正如《菜根譚》中所說:“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意思是說,天地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但其實它的氣象萬千沒有一息稍停,這就是靜中之動。日月不停地運行、奔馳,而光明永久地存在著,這就是動中之靜。人應該像自然界一樣,在閑暇時,要有吃緊的想法,忙時要有悠閑的享受,這是忙裏偷閑、鬧中取靜。

是的,有張有弛才是真正的生活之道,才是最適宜養生的生活方式。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休息之隸屬於工作,正如眼瞼之隸屬於眼睛。”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隻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才會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一味地、盲目地忙,連革命的本錢都搞垮了,那人生也就沒有忙的意義了。我們崇拜陳景潤,但不讚成他那種不顧一切,廢寢忘食,以致英年早逝的生存哲學。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休閑與工作並不矛盾。處理好二者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能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時就全身心投入,高效運轉。放鬆時就放鬆,把工作完全放在一邊,不要總是牽腸掛肚。去釣魚、去登山、去觀海,完全將工作拋諸腦後。

另外,我們的工作與休閑也應該搭配得當,不能忙時累個半死,閑時又閑得讓人受不了。可以隔三差五地安排一個小節目,比如雨中散步、周末郊遊等。適時地忙裏偷閑,可以讓人適時從煩躁、疲憊中及時解脫,為了更好地工作而積蓄精力。

人體就像“彈簧”,勞累就是“外力”。當勞累超過極限或持續時間過長時,身體這個彈簧就會產生永久形變,導致老化、衰竭、死亡,所以每個人都要小心地保持它的彈性,不要超過它的彈性限度。因此,適當休息和減壓是保持“彈力”的良方。這樣才能提高人體的承受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嬉笑歡樂多添壽,鬱鬱寡歡命不長

“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風光,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菜根譚》中的這句箴言是在告訴我們:在狂風暴雨的日子中,飛禽走獸都會感到憂傷而惶惶不安;天氣平和而澄明的時候,草木也會充滿欣欣向榮的生機。從這些自然現象中可以看出,天地間不能一天沒有祥和安寧之氣,人的心中不能一天沒有愉快喜悅的心情。從養生的角度來講,就是說“好心情是健康的良藥”,事實也的確如此。

1934年抗菌劑發明以前,曾經有個男人出現了腎髒感染。當時這還是一個很嚴重的病症。他平時易怒易躁,時常有不滿情緒發作。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而那些不良情緒刺激了他體內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

後來這位患者遇到了一位巫醫。這位巫醫讓他的情緒變得愉悅起來,讓他充滿了熱情、希望和信心。之後,內分泌平衡在這個男人體內形成了最佳保護,體內的自我免疫係統是那個時代唯一的治療手段。後來他逐漸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