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民間諺語中的養生智慧(1)(1 / 3)

中醫典籍印證民間諺語中的養生智慧

人身三寶精、氣、神

我國民間有一句諺語,說“人有三寶精氣神”,那麼這“精”、“氣”、“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說它們是人的三寶呢?這種說法有什麼理論上的支撐呢?下麵我們就具體說一下。

這裏所說的“精”是指食物的精華,意思是養生首要在於良好的飲食、豐富的營養;“氣”可以當做是外在之氣,如“地氣”、“清氣”等,代表了人們生存的外在環境,氣還可以當做是人體的元氣;“神”則代表了人的思想、心靈、精神、靈魂及其表現。全國著名老中醫吉良晨曾用生動的語言描述過精氣神的內在含義:“這個精就是物質,什麼物質呢?你比如說人的津液,人的血液,都可以說算精,有了這個物質基礎才能產生氣,氣本身就是動力,就是能量,就是活力。所以有了精,才能有氣,有了精,氣充沛了,才能體現出神。”

至於為什麼說精氣神是人身三寶,《黃帝內經》中有精辟論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養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就是說:人體的血氣精神,是奉養形體,維持生命的根本。

既然精氣神對於人體非常重要,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養護呢?

首先,精是物質,是食物的精華、水穀精微,要養精,根本的措施就是合理的膳食營養。應該根據個人身體的需要,調整膳食結構,科學配餐。注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維生素、水、膳食纖維等營養素的比例,糧食、果蔬和動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五畜適為益,過則害非淺,五菜常為充,新鮮綠黃紅,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氣味合則服,尤當忌偏獨,飲食貴有節,切勿使過。”這是中華民族對傳統膳食結構的精辟論述。

此外,膳食應結合四時氣候、環境等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由於四季氣候存在春溫、夏熱而濕、秋涼而燥以及冬寒的特點,而人的生理、病理過程又易受外界氣候變化的影響,所以要注意對食物的選擇與之相適應。此外,由於各地的地理環境、生活習慣存在差異,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飲食,所以應加以考慮。

對於養氣來說,首先要重視環境之氣。喧鬧嘈雜的環境、汙濁的空氣不利於身體的健康,更不利於養生。

但是,現代人由於生活、工作條件等方麵的限製,不可能對自己的居住環境自由選擇,但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優化周圍的環境,使室內環境整潔、安靜,這對人體健康有直接影響,整潔則會給人以清靜、安逸、開闊之感,可使人集中精力學習和工作;安靜則能使人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製過程保持良好的平衡狀態,使人思維活躍,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對於養神來說,主要是情緒養生的問題。長壽的人,大多心胸開闊、心地善良、性情溫和。情緒健康觀要求我們控製自己的情緒,避免狂喜、暴怒,理智地駕馭自己的感情。建立積極的心態也是改善情緒的主要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加強思想修養,用理智代替感情,對人生、社會持正確態度;正確觀察分析客觀事物,冷靜、穩妥處理各種問題,打消不合現實的想法與要求,盡快消除不愉快事情的困擾。心胸寬闊、為人寬容和善,搞好人際關係,創造和諧的環境,堅持身體鍛煉。古人雲:“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隻有體格強壯,才會顯示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易於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

總之,精氣神是養生的根本,調養精氣神的根本目的在於培植身體的固有元氣,我們養生的目的也是為了培固身體的元氣,因為元氣是人生下來活下去的根本,元氣充足,人才會健康長壽。可見,民間說“人身三寶精氣神”是非常有道理的,可以看做是養生的總綱。

人活一口氣

我們經常說“人活一口氣”,這句話適用的語境很廣泛,激勵一個人時,可以說“人活一口氣”,這裏的“氣”是誌氣、爭氣的意思,這裏我們從養生的方麵對這句話進行闡述,從中體會民間諺語的養生智慧。

前文我們已經說過,人生下來活下去的根本就是元氣,對於養生來說,“人活一口氣”中的“氣”就是元氣的意思。

那麼為什麼說元氣就是人生下來活下去的根本呢?

中醫學中有“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的說法,這裏的“氣”就是指人體的元氣,元氣充足免疫力就強,就能戰勝疾病;如果人體元氣不足或虛弱,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去戰勝疾病;而元氣耗盡,人就會死亡。“元氣”,亦稱“原氣”,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後天水穀精氣和自然清氣結合而成的陰氣與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