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也是進補的好時節,但進補也要有講究,不能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而且藥補不如食補,忌以藥代食。食補則以滋陰潤燥為主,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
度過炎熱的夏季,秋高氣爽的天氣也會讓人胃口大開,所以立秋養生還要注意防止秋膘上身導致肥胖。對於一些“苦夏”的人來說,秋季適當地“增肥”是可以的,但對於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秋季則應該注意減肥,在飲食方麵,多吃赤小豆、蘿卜、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低熱量食品。還應提高熱量的消耗,有計劃地增加活動量,以達到減肥目的。
立秋以後,因秋燥而起的疾病也會困擾一些人,在養生方麵就要注意滋養津液,多喝水、淡茶等,並吃些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如蘿卜、西紅柿、豆腐、藕、秋梨等,少吃辛辣、油炸食物及膨化食物,少飲酒。
在起居方麵,這一時節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雖然不至於和雞起得一樣早,但也應該早睡早起,多呼吸新鮮空氣,在清晨安靜廣闊的空間裏宣泄情緒,這對身體都是有好處的。
處暑
每年的8月23日左右是處暑節氣,“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處暑的意思就是暑天將近結束,民間也有“處暑寒來”的諺語。但此時天氣還沒有明顯的轉涼,晴天午後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但早晚比較涼爽。
處暑以後,氣溫會逐漸下降,這時候人體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秋乏”,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人們經常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所以這個節氣的養生首先是要保證睡眠充足。晚上盡量在10點以前就上床睡覺,並要早睡早起,中午最好要有一定的午休時間,以減輕困頓感。特別是老人一定要午休,因為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睡眠時間減少睡眠質量下降,因此古代養生家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就是隻要感覺到困意就應該睡一會兒。傳統的中醫養生還很講究睡“子午覺”,就是在子時和午時一定要睡覺,子時是夜裏11點到淩晨1點,午時是中午11點到下午1點,這時候對於人體來說,正是陰陽交合之時,在這兩個時間段睡覺能很好地養陰養陽,功效加倍。其實,睡“子午覺”對老年人來說應該不成問題,但是對於工作繁忙、經常熬夜的上班族來說就有點困難,但是不管怎樣,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還是應該早點睡覺。
在飲食方麵,處暑時依然應該保持飲食清淡,少吃油膩、辛辣及燒烤類食物,如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等,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多吃雞蛋、瘦肉、魚、乳製品和豆製品等。
為緩解秋乏,處暑時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要加強鍛煉,如登山、散步、做操等,以強健身心,減輕季節交替時身體的不適感。經常伸伸懶腰也可緩解秋乏,伸懶腰時人體的胸腔器官會對心、肺形成擠壓,可以促進心髒的充分運動,使其提供更多的氧氣供給各個組織器官。所以,即使在不疲勞的時候,有意識地伸幾個懶腰,也會覺得舒服。
白露
每年的9月7日至9日為白露,這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白露過後,天氣漸涼,空氣中的水蒸氣夜晚時常在草木等物體上凝成白色的露珠,因此得名。
諺語說“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裏熱”,是說白露時晝夜溫差很大。還有句古語說:“白露節氣勿露身,早晚要叮嚀。”就是在提醒人們白露時節白天比較溫和,但早晚較涼爽,在穿衣方麵要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