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來源於民間的氣養生經(3)(2 / 3)

白露時節,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很高,要做好預防工作,排除誘發因素,過敏體質的人應注意花粉、粉塵、皮毛、牛奶、雞蛋、魚、蝦、螃蟹、油漆、藥物等,盡量避免與之接觸。另外,調整身體和精神狀態,避免情緒壓抑、過度勞累對緩解咳嗽、氣喘、心悸等症狀也有幫助。在飲食上也要慎重,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炙燴醃菜和辛辣酸鹹甘肥的食物,多吃青菜、蘿卜、葡萄、柿子、梨、芝麻、蜂蜜等潤肺生津、養陰潤燥的食物。

預防秋季常見病也可以通過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如打太極拳、練氣功等比較舒緩的運動方式都很合適。另外每天用冷水洗臉、洗腳甚至洗擦全身,對這些疾病也有極好的預防作用。

天氣轉涼後,還容易導致胃部抽搐,引起腹瀉、惡心等症狀,尤其是那些比較瘦平時胃就不太好的人,胃部的保暖非常重要。因為較瘦的人通常胃壁較薄,在氣溫變化的情況下更容易產生痙攣,輕者導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則可能產生嘔吐和腹瀉等情況。胃部受涼還會導致“腸易激綜合征”,直接表現就是嚴重腹瀉,導致疲勞和渾身無力,甚至會發生脫水等情況。

所以,白露以後要注意保暖,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女性,不要舍不得換下夏天單薄的裙子,也要少吃生、涼食物,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不要在早上吃水果和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秋分

每年的9月23日左右是秋分節氣,秋分正好是秋季的中分點,如春分一樣,秋分這天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秋分過後,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在我國,秋分才是秋天的真正開始,這個時節,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所以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關於秋分養生有與春分養生相似的地方,就是要順應四時變化,保持體內陰陽平衡,具體方法就是保證良好睡眠,保持樂觀的生活和精神狀態,這樣可以避讓肅殺之氣,適應秋天的平容之氣。

在飲食方麵,中醫從陰陽平衡角度出發,將飲食分為宜與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對於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滋補之品;對發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對痰濕質人應忌食油膩;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對患有皮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對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

這個時候,秋燥還是沒有結束,不過這時的“燥”,已經不是剛剛立秋時的溫燥,而是涼燥,可以煮些健胃健脾,補腎強骨,而且軟糯甜香,非常適口的栗子粥。潤肺、清火、製燥咳、通便秘的百合粥、菊花粥,也是不錯的選擇,不僅可以溫補身體,還可以緩解秋燥。

寒露

每年的10月8日左右是寒露,因“露氣寒冷,將凝結也”而得名。寒露以後,天氣漸冷,萬物逐漸蕭落,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

寒露是一個冷熱交替的節氣,此時,人體陽氣慢慢收斂,陰精開始潛藏於內,故養生也應以保養陰精為主,也就是說,秋季養生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在人體五髒中,肺對應秋,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的陰精,如果調養不當,人體就會出現咽幹、鼻燥、皮膚幹燥等秋燥症狀。因此,寒露時節的養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製品等柔潤食物,少食辣椒、生薑、蔥、蒜等易損傷陰精的辛辣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