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古老而正宗的民間自然療法(3)(1 / 3)

就是出現針身折斷,殘端留於患者腧穴內的情況。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針刺時針身全部刺入腧穴內,行針時強力提插、撚轉,局部肌肉猛烈攣縮;患者體位改變,或彎針、滯針未及時正確處理等。

預防:應仔細檢查針具質量,不合要求者應剔除不用。進針、行針時,動作宜輕巧,不可強力猛刺。針刺入穴位後,囑患者不要任意變動體位。針刺時針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滯針、彎針現象時,應及時正確處理。

處理:囑患者不要緊張、亂動,以防斷針陷入深層。如殘端顯露,可用手指或鑷子取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可用手指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用鑷子取出。如斷針完全沒入皮內、肌肉內,應在X線下定位,手術取出。

5.針後異常感

通常表現為:出針後,患者不能挪動體位,或重、麻、脹的感覺過強,或原有症狀加重,或針孔出血,或針處皮膚青紫、結節等。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是:肢體不能挪動,可能是有針遺留,未全出完,或體位不當,致肢體活動受限;對過於重、麻、脹針感者,多半與行針時手法過重,或留針時間過長有關;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與病情相悖,即“補瀉反,病益篤”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結出現者,都因刺傷血管所致,個別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礙引起。

預防:退針後清點針數,避免遺漏。行針手法要柔和適度,避免手法過強和留針過時。臨診時要認真辨證論治,處方選穴精練,補瀉手法適度。要仔細查詢有無出血病史,對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要熟悉淺表解剖知識,避免刺傷血管。

處理:如有遺留未出之針,應隨即起針,退針後讓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於離開;對原病加重者,應查明原因,調整治則和手法,另行針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壓和按摩片刻;如因內出血青紫塊較明顯者,應先作冷敷以防繼續出血,再行熱敷,使局部淤血消散。

6.針刺引起創傷性氣胸

表現為:患者突感胸悶、胸痛、氣短、心悸,嚴重者呼吸困難、紫紺,冷汗、煩躁、恐懼,甚則血壓下降,出現休克等危急現象。檢查時,肋間隙變寬,外脹,叩診呈鼓音,聽診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氣管可向健側移位。X線胸透可見肺組織被壓縮現象。有的針刺創傷性輕度氣胸者,起針後並不出現症狀,而是過了一定時間才慢慢感到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導致這些異常狀況的原因多是由於針刺胸部、背部和鎖骨附近的穴位過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組織,氣體積聚於胸腔而導致氣胸。

預防:醫者針刺時要集中思想,選好適當體位,根據患者體形肥瘦,掌握進針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過大。胸背部腧穴應斜刺、橫刺,不宜長時間留針。

處理:一旦發生氣胸,應立即起針,並讓患者采取半臥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靜,切勿恐懼而反轉體位。一般漏氣量少者,可自然吸收。醫者要密切觀察,隨時對症處理,如給予鎮咳、消炎類藥物,以防止肺組織因咳嗽擴大創口,加重漏氣和感染。對嚴重病例需及時組織搶救,如胸腔排氣、少量慢速輸氧等。

7.刺傷腦脊髓

腦脊髓是中樞神經統帥周身各種機體組織的總樞紐、總通道,而它的表層分布著督脈和華佗夾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風府、啞門、大椎、風池以及背部正中線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間腧穴。若針刺過深,或針刺方向、角度不當,均可傷及,造成嚴重後果。

誤傷延腦時,可出現頭痛、惡心、嘔吐、呼吸困難、休克和神誌不清等。如刺傷脊髓,可出現觸電樣感覺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暫時性肢體癱瘓,有時可危及生命。

預防:凡針刺督脈腧穴——12胸椎以上及華佗夾脊穴,都要認真掌握針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針刺風府、啞門穴,針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過深;懸樞穴以上的督脈腧穴及華佗夾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腧穴在行針時隻宜撚轉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搗刺手法。

處理:當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及時出針。輕者需安靜休息,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自行恢複。重者則應結合有關科室如神經外科等,及時進行搶救。

8.刺傷內髒

刺傷肝、脾,可引起內出血,肝區或脾區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止,腹腔聚血過多,會出現腹痛、腹肌緊張,並有壓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狀。刺傷心髒時,輕者可出現強烈刺痛,重者有劇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導致休克等危重情況。刺傷腎髒,可出現腰痛,腎區叩擊痛,血尿,嚴重時血壓下降、休克。刺傷膽囊、膀胱、胃、腸等空腔髒器時,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