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古老而正宗的民間自然療法(3)(2 / 3)

出現這種異常狀況主要是施術者缺乏解剖學、腧穴學知識,對腧穴和髒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針刺過深,或提插幅度過大,造成相應的內髒受損傷。

預防:術者要學好解剖學、腧穴學;掌握腧穴結構,明了腧穴下的髒器組織。針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時,應控製針刺深度,行針幅度不宜過大。

處理:損傷輕者,臥床休息一段時間後,一般即可自愈。如損傷較重,或有繼續出血傾向者,應加用止血藥,或局部作冷敷止血處理,並加強觀察;注意病情及血壓變化。若損傷嚴重,出血較多,出現休克時,則必須迅速采取輸血等急救措施。

9.血腫

血腫是指針刺部位出現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腫痛,常由針尖彎曲帶鉤,皮肉受損,或刺傷血管引發。表現為出針後針刺部位腫脹疼痛,繼則皮膚呈現青紫色。

預防:仔細檢查針具,熟悉解剖部位,避開血管針刺,出針時立即用消毒幹棉球揉按壓迫針孔。

處理: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塊青紫時,不必處理;局部腫脹疼痛較劇烈,青紫麵積大而影響活動功能時,可先冷敷止血後,再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按揉。

針灸時的幾點禁忌

鑒於上文提到的針灸時可能會出現的異常情況,我們總結了幾點針灸時的禁忌,術者應對此高度關注,盡量避免異常情況的發生。

1.患者過於饑餓、疲勞或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進行針刺;對於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進行針刺時應盡量選用臥位,且手法不宜過重。

2.婦女懷孕三月者,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腧穴;懷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不宜針刺;三陰交、昆侖、合穀、至陰等腧穴在懷孕期亦應予禁針;婦女行經時,若非為了調經,亦不應針刺。

3.小兒囟門未合時,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

4.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5.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6.對胸、脅、腰、背髒器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7.針刺眼區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提插、撚轉和長時間留針,以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產生嚴重的後果。

8.對尿瀦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腧穴時,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以免誤傷膀胱等髒器,出現意外事故。

拔罐:最優秀的物理療法

拔罐是最優秀的物理療法

拔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

拔罐療法又稱“角法”,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淤血,調動人體幹細胞修複功能及壞死血細胞吸收功能,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當然,拔罐不像針灸那樣對穴位定位要求十分準確,主要是點、線、麵結合的問題,通過中醫的寒、熱、虛、實辨證,選擇一些經絡所過或經氣聚集的部位。

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種療法能祛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可以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進行治療。拔罐療法采用的工具——罐——有許多種,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膠罐等,甚至家中的罐頭瓶也可以用於拔罐。臨床中用得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膠罐在家庭中用得較多,因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醫,非常容易掌握,隻要明白哪裏痛拔哪裏即可。但橡膠罐沒有用火,少了一個重要的環節,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醫院一般不用這種。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過玻璃觀察罐內皮膚充血、淤血、起皰及放血時的出血情況等,所以臨床中用得最多。拔罐療法使用中的另一個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較粗的鉛絲,一頭彎成圓圈狀,易於用手握住,另一頭纏上棉花及紗布,用來蘸酒精、點火。

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種:拔罐、閃罐、走罐、放血拔罐。家庭常用的主要有拔罐和走罐。我們在後文將有詳細介紹。

中西醫對拔罐治病原理的不同解析

拔罐是一種在民間被廣泛應用的自然療法,隨著醫學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拔罐療法更是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關於拔罐療法的治病原理,中西醫有不同的闡述,下麵我們就具體地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