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的致病理論中,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髒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這些致病因素包括:淤血、氣鬱、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是在人體遭受風、寒、暑、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或內傷情誌後,致使髒腑功能失調而產生的。這些致病因素通過經絡和腧穴走竄機體,逆亂氣機,滯留髒腑,淤阻經脈,最終導致種種病症。
而通過拔罐就可以開泄腠理、扶正祛邪。因為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開並使皮膚充血,將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起到疏通經絡氣血、調整髒腑功能的作用,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拔罐負壓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組織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細胞吞噬活動,增強機體體能及人體免疫能力,故能起到祛病療疾的作用。
拔罐以後,人體通常會留下顏色不一的罐斑,罐斑顏色不同,所代表的意義也不同:常見的罐斑有潮紅、紫紅或紫黑色淤斑,小點狀紫紅色的疹子,同時還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熱痛感。皮膚的這些變化屬於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可持續數天。
拔罐後,罐斑如顯水皰、水腫和水氣狀,表明患者濕盛或因感受潮濕而致病。如水皰色呈血紅或黑紅,是久病濕夾血淤的病理反應。
如罐斑出現深紅、紫黑或丹淤現象,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熱者,表明患者有熱毒症;如罐斑出現紫紅或紫黑色,無丹淤和發熱現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如罐斑無皮色變化,觸之不溫,多表明患者有虛寒證;罐斑出現微癢或出現皮紋,多表明患者患有風證。
對於身體健康者,一般來說,罐斑多無明顯變化。
要想身體安,火罐經常沾
拔罐療法因其操作簡便、經濟、患者無痛苦且療效顯著,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民間就有“要想身體安,火罐經常沾”的說法。
拔罐療法不但可以治療風寒痹痛、虛勞、喘息等數百種內外疾病,還可以強身健體,尤其一些慢性病,拔罐療法效果更顯著。對於常見病來說,拔罐也可以很快見效。
1.感冒。感冒以後,常見表現是頭昏、鼻塞、肩背酸痛,這時在肩膀和後背上拔上幾個火罐,立時會感覺肩背鬆快、頭腦清醒。
2.慢性咽炎。關於這種慢性病,藥物治療見效很慢,而且療效往往不能令人滿意,如果經常在脖子前麵的廉泉穴或天突穴拔個罐,很快就會有所好轉。
3.慢性鼻炎。在後背脊柱兩側的膀胱經第一側線走罐治療,效果非常好。
4.痛經。拔罐對寒濕凝滯型和氣滯血淤型的痛經效果明顯,可在腹部的中極、歸來、天樞穴和背部的肝俞、腎俞穴上拔罐。
拔罐還可以消除疲勞、恢複體力、養顏美容,是最適合家庭自我保健的常用療法。
拔罐時,一般人的正常反應是:由於罐內的負壓吸拔作用,局部組織可隆起於罐口平麵以上,病人覺得局部有牽拉發脹感,或感到發熱、發緊、涼氣外出、溫暖、舒適等。起罐或走罐後,治療部位出現潮紅或紫紅色疹點等,均屬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數天後,可自行恢複,不用作任何處理。
如果拔罐後患者感到異常,或者有燒灼感,則應立即拿掉火罐,並檢查有無燙傷。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於患者過度緊張,術者手法有誤,或罐子吸力過大所致。如在拔罐過程中,患者感覺頭暈、惡心、目眩、心悸,繼則麵色蒼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血壓下降、脈搏微弱,甚至突然意識喪失,出現暈厥時(暈罐),應及時取下罐具,使患者平躺,取頭低腳高體位。輕者喝些開水,靜臥片刻即可恢複。重者可用臥龍散或通關散吹入鼻內,連吹2~3管,待打噴嚏數次後,神誌即可清醒。或針刺百會、人中、中衝、少商、合穀等穴,必要時注射可拉明、安息香酸鈉、咖啡因等中樞興奮劑。但這種情況是很少出現的,隻要在術前做好解釋工作,消除病人的恐懼,術中能很好地掌握病人的情況,完全可以避免這些意外狀況。下麵我們還總結了幾項拔罐時的注意事項,以確保安全:
1.拔罐均要在脫衣服後才能操作,所以治療時應避免有風直吹,防止受涼,保持室內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