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孕期、婦女月經期、肌肉枯瘦之人、6歲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腫病、心力衰竭、活動性肺結核、急性傳染病、有出血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乳頭、前後陰、心髒搏動處、大血管通過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發過多的部位、皮膚破損處、皮膚瘢痕處、皮膚有贅生物等,均不宜用拔罐療法。骨突出處也不宜拔罐。皮膚上一次拔罐瘢痕未消退前,也不可在同一部位再拔。
3.起罐後,皮膚局部如出現潮紅、瘙癢,不可亂抓,經幾小時或數日後就可消散。如果出現水皰、水珠、出血點、淤血等,均屬正常治療反應。水皰輕者隻需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皰較大時,可在水皰根部用消毒針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紗布以防感染。
4.病情重、病位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時間宜長;病情輕、病位淺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時間宜短。肌肉豐厚的部位,時間可略長;肌肉薄的部位,拔罐時間宜短。氣候寒冷時拔罐時間適當延長,天熱時相應縮短。
5.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6.在應用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麵積,要等於或略大於火罐口徑。出血量應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
7.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
家常拔罐的注意事項
由於拔罐簡單易操作,很多人都在家裏備了拔罐所用的器材,身體不適時就拔上幾罐,非常方便。但是專家提醒說:作為一種專業的治療手段,拔罐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所以,自行在家拔罐還是很容易出現意外,造成危險。如果亂施穴道,有時還會適得其反。所以,家庭拔罐一定要牢記一些注意事項,不能隨意亂拔。
首先要注意拔罐所用的器材。中醫多用竹筒,家用的如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隻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在拔罐前,要先將罐洗淨擦幹,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一點著火的探子,動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幾下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鬆,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但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拔罐的時間一般掌握在15~20分鍾就可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麵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家庭拔罐還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隻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拔罐有很好的醫療和保健作用,一般人隻要稍加學習就能很快掌握,現在更是發明了真空吸氣的拔火罐,隻要把罐子按在想拔的部位,然後提動上麵的手柄,罐子就吸附在皮膚上麵了,簡單易行,甚至自己就能操作,無須他人幫助。這種罐子少了點火的環節,功效就會差一點,但安全性非常高,很適合家庭拔罐用。
藥膳:通過飲食來防治疾病的方法
藥膳:良藥也可口
很多年以前,人們就逐漸摸索出,可以通過飲食預防或者治療疾病。經曆了幾千年的滄桑歲月,中華藥膳逐漸發展成一門具有完整的理論體係和製作方法的精深學問。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由此受到啟發,春秋戰國是藥膳的萌芽時期,《內經》中記載了“半夏粳米湯”,《金匱》中記載了“當歸羊肉湯”,藥膳經曆代醫家的整理、收集,逐漸發展成今天這樣內容豐富、療效顯著、影響深遠的保健方法。現代營養學的研究大大推進了藥膳的發展,藥膳正走上中西醫結合的良好發展之路,必將對百姓的健康和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藥膳食品,不是一般的營養食品,而是現代所稱的功能性食品。中藥與食物相配,從而做到藥借食味,食助藥性,變“良藥苦口”為“良藥可口”。所以說藥膳是充分發揮中藥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別能滿足人們“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且易於普及,取材廣泛,可在家庭自製,是中藥的一種特殊的、深受百姓喜愛的劑型。藥膳是藥物與食物巧妙結合而配製的食品。通過烹調加工,製作出既具有食品作用,也具有藥品作用的美味佳肴,是中醫飲食保健的一大特色。藥膳食療從營養學角度來講比普通食品更優越,並具有鮮明的特點。